□ 朱云
近些年,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宗族村庄,修家谱成为一种热潮。
笔者老家所在的赣南区域属于宗族地域,宗族特色浓厚。前不久回家,就听说我们家族所属的宗族正准备修家谱,笔者的伯父也参与其中。他说,修家谱是家族成员的责任也是义务,家谱是用来传下去的,不好好弄,以后的人就没法看了。老一辈的人很重视这种家族传承,他们担心以后的年轻一代都不认得祖宗了。
家谱是宗族区域的一个典型文化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它是用于记载一个姓氏整个家族的子孙世代传承的集册,一本家谱涵盖了家族的演变、祖训家规以及一个共同祖先之下世代子孙的人物记述。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为了保证家谱的沿袭和传承,一般每20年到30年会对“老谱”进行新的修订。
在宗族区域,家谱体现的是对血缘关系的认同和肯定,同一血缘关系内的成员无论是从生物学还是实际生活来看都离不开这样一个圈子,家谱就是这个圈子和文化的一个稳固象征,因此,外人是得不到内部的认可的,能上家谱就是自己人,就是能得到村庄熟人社会认可和接受的人。生于斯,长于斯,家谱具体化了这样一种身份认可;同时,家谱是宗族社会伦理关系的重要体现。宗族地区的伦理在家谱中的体现就是寻根寻祖、忠孝仁义和家训家规。
所为寻根寻祖,就是后代对于祖先的尊敬。每个家庭、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祖先和前辈,不管在什么时代,长幼有序、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和良好品德都是应该得到发扬的,而家谱的传承,在很大程度可以弘扬这一文化,培育人们的这种良好品德。忠孝仁义,如今更强调“孝”,即对父母、老人的孝敬,这也是应该发扬的优良品德。家训家规,传统上是一种宗族内部的公约,具有强约束性,违反了还要受到严惩。如今,这种强约束性几乎没有了,但在宗族内部倡导好的家训家规,对于宗族成员特别是子辈的为人处事,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此外,家谱还有其他一些社会功能,比如,通过修家谱可以在亲族内部渲染一种良好的情感氛围,加强亲族关系的凝结;修家谱还可以把祖先以及先辈的事迹更加明晰地传给年轻一代,让他们以及后代了解自己的家族甚至整个宗族的发展演变,这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村庄社会的认识和认同,从而增强村庄社会的凝聚力。
在早些年代,修家谱是很封闭的,还有收份子钱的规矩,如今进入新时代,随着宗族事务越来越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关注,修家谱的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正在以开放的面貌示人。据伯父介绍,以前,如果有人不交份子钱有可能不能上家谱,这一次他们在修谱理事会议倡议书上写道:“不要计较钱的问题,也不需要出份子钱,只要是自家的子孙均入谱”;以前修谱都要排字辈,没有按字辈取名的人都重新取一个名字。伯父他们认为这样做没有实用性,因此决定,这一次修谱实事求是,宗族成员没有按字辈取名的,不用再取新名字,就用现在的名字入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家谱对于女性的排斥性也下降了。以前修谱女儿是不允许作为传后人上谱的,但现在家谱的“家”概念在逐渐开放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这次我们宗族修家谱的发起人就达成共识,女性本人或丈夫有突出成绩的也可以在家谱中单独列入。
伯父他们对修家谱的事很上心,觉得如果他们这一代不弄好,以后恐怕就很难了。笔者认为,当下,像家谱这样的传统文化,其流传和继承更需要责任担当和保护意识。家是根,家为本,把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得到年轻一代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乡村文明建设。这其实是宗族村庄之福,也是社会之福。
(作者为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