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德新
幼有所育,上海走在了前面——
在浦东、徐汇、静安、黄浦和闵行5个区先行试点4个月后,从8月1日起,上海全市各区将全面受理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的申办。
这意味着,上海许多托育机构,将有机会通过申办程序获得合法的身份地位。
其实,在大多数地方,大量托育机构属无照经营状况,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也就极易产生服务质量低、管理混乱、师资不合格、虐童、机构突然关门倒闭等问题。
就在1年之前,上海存在的托育服务模式,就包括集办托儿所、自负盈亏的公助民办非企业、公办早教指导中心、民办幼儿园的托班、企业自办托育机构、私立进修培训机构和早教中心、家庭式托育点。值得注意的是,前三种模式由政府财政托底或政府场地租用支持,属于合法运营,而其余4种,当时都存在不合规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撰文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有三方面主要原因——
一是幼托需求迅猛增加,教育部门目前主要考虑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甚至为解决入园难问题,要求幼儿园不再举办托班,将学位腾出来招收3岁以上幼儿,但家庭对托育的需求增加是客观存在的,为满足家庭的托育需求,各种不同类型的托幼机构就会涌现。
二是对于幼儿托育,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存在争议。当前,学前教育是整体教育的短板,0~3岁托育又是学前教育短板中的短板,这和整个社会对学前教育、托育的认识有关。尤其是对0~3岁的托育,以前普遍将其作为照看孩子,主要由父母或者祖辈帮忙照看。当托育变为一种社会需求后,其究竟属于教育性质,还是属于照看服务性质,就影响到对其的监管定位。如果属于教育性质,按照我国的有关规定,则需要有办学许可证,如果属于照看服务性质,则不需要办学许可证,只需要工商营业执照,提供托管、看护服务。从0-3岁托育看,既有照看服务,又有早期教育,近年来,早期教育强调得更多一些。但对托育的属性尚未达成共识。
三是有关部门也意识到要加强对幼托机构的监管,但教育部门基于幼托不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因此,不受理举办托幼机构的审批,另外,原来举办托育机构的也都是有关职能部门(下属机构),在没有统一调整的部署、规定前,地方没有调整的意愿。要办面向社会的托幼机构则主要找工商部门,而工商部门的审批门槛较高,托幼机构因安全、卫生、场地问题,要办出营业执照比较难,有的机构就干脆不办执照,而即便实行工商注册之后,工商部门也很难对幼托机构进行专业监管。
其实,托育服务也曾风靡一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广泛参与社会劳动,以单位为主体兴办的福利性托幼机构迅速发展,对平衡家庭和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一度达到30%左右。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单位福利制度逐步退出,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办的托幼机构逐步解体。
根据国家卫计委2016年的调查,我国80%的0~3岁婴幼儿是由父母、祖父母等家庭成员照料,仅有4.1%的婴幼儿进入托育机构,其中几乎全是民办托幼机构。
入托比例低,并不意味着需求低。上海市妇联此前曾发布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超过10万的2岁儿童需要托育服务,而上海市集办系统与民办系统合计招收幼儿数仅为1.4万名。
“我国的托育服务经历了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变动过程。”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张本波认为,当前,托育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需失衡,照料服务严重不足,早教服务良莠不齐。目前3岁以下婴幼儿的照料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公办的普惠性托幼机构几乎空白,少量的私立托幼机构虽招收3岁以下的幼儿,但大多以智力开发、早期教育为目的,难以缓解家庭的照料压力。二是监管缺位,准入高门槛和运营低监管现象并存。从现行政策规定来看,托儿所主要接收3周岁以下儿童,统一由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幼儿园接收3—6周岁的儿童,统一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随着照料型托育机构趋于消失,早教型托育机构基本参照幼儿园的举办标准进行管理,多数民办机构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都很难达到这一准入门槛。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一些托育机构选择无照经营,从而也隐藏着较高的经营风险。
上海开始全面接受机构申办,让托育服务在当地有了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标准化机会。
根据上海市教委发布的消息,当地3岁以下幼儿托育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加强对家庭科学育儿指导,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家庭科学育儿的氛围和环境。同时,全市积极推动托幼一体化工作,以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园区、楼宇和个人提供符合适龄幼儿家庭多样化需求的托育服务。浦东等5区作为先行试点区,均成立了托幼工作联席会议,建立了托育服务指导中心,硬件设施和工作人员都已到位。通过试点,非营利、营利性托育机构和福利性托育点的设立流程都已走通。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打开“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信息管理平台”网页发现,除了为举办者提供政策资讯等便捷服务的同时,这里也集中向家长公开托育机构信息,包括机构类型、服务形式、供餐情况、收费标准、联系电话等。家长可通过平台按区划、按类别查询到依法取得托育服务告知书的托育机构清单。
记者查询到,已有11家托育服务机构收到了5个试点区相关部门发放的《依法开展托育服务告知书》。
此前一直紧闭的托育机构准入大门,正被缓缓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