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8/4/m20180424b72cbcc289064ba185401da24ccb09ff.jpg
学者是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群体,但也无法期望每一个人都道德情操高尚且谨守规矩,试图打破规则为个人牟利的人总会存在,这就需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8-04/24/048357.html

等待处理…

学者自觉与科学考评同样重要

2018/4/24

学者是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群体,但也无法期望每一个人都道德情操高尚且谨守规矩,试图打破规则为个人牟利的人总会存在,这就需要评价体系的完善。

□ 宋利彩

近日,学术论文代写代发、学术期刊乱收费等乱象再次引起公众关注,“唯论文”的学术考核评价机制再次成为公众呼吁改革的对象。(4月23日《半月谈》)

可以说,学术论文发表的灰色产业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年来媒体多有关注。但是,在“中兴事件”持续成为热点的今天,这一新闻显得特别“刺眼”,为公众所关注也在情理之中。

如今,大学毕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在涉及职称、奖金、晋升等关乎职工切身利益的诸多评选事项时都需要在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这一巨大的需求催生了无形的产业链,导致论文代写、代发、抄袭等乱象频频出现,期刊版面费甚至脱离灰色地带,成为明码标价的“惯例”。为此,加强对学术期刊的监管,建立健全办刊质量评估和退出机制的呼声日益强烈,其中呼声最大的是改变目前“唯论文”的学术评价考核机制。

我们非常乐见改革,期待以更加科学的方法来评价每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职业水准,也希望所有的学术期刊都能够规范运行。这是根除论文乱象的治本之策。但是,笔者也想要追问:论文发表灰色产业链的“始作俑者”到底是谁?挖空心思寻找论文发表途径的是哪些人?出卖论文和购买论文的又是哪些人?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接触到学者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始终专注科研,对自己的学术价值有充分的认知,很少担心论文能否发表。可能有人会说,已经成名成家的学者当然不用担心这个,但他们也曾有过默默无闻之时。能够在学术圈中赢得名声和尊重,靠运气和手段是无法实现的,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和几十年如一日的踏实钻研。

故而,科研工作者应该潜心学术,把精力的重心放在如何真正提高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上。“是金子总会发光”,真正高水平、有价值的论文不会被埋没,即使被某一家期刊“埋没”,也不会被所有的期刊埋没。如果每一位学者都胸怀对学术的真诚热爱与由衷敬畏,代写论文、买卖论文的情形即使不会销声匿迹,也会大为减少;如果每个学人都能够保持原则,清高一些,学术期刊寻租的空间就会小一些,灰色产业链也将收敛。

当然,我们呼吁学者的自觉和潜心学术,并不是放弃对更科学更客观的评价体系的追求。相对来说,学者是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群体,但也无法期望每一个人都道德情操高尚且谨守规矩,试图打破规则为个人牟利的人总会存在,这就需要评价体系的完善。在构建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这件事上,学者们的洁身自好与学术考评机制的科学合理同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学术圈才能更加风清气正。

上篇:从企业家到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