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8/4/m2018040127427cc8d5854df0996fbd66d58be7ba.jpg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陈若葵 在刚刚结束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继上海、浙江在试点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8-04/01/047667.html

等待处理…

十七个省份今年起将启动高考改革——

学生和家长如何应对“新高考”?

2018/4/1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陈若葵

在刚刚结束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继上海、浙江在试点基础上完善了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后,去年,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市启动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今年起还有17个省份将要开启改革进程。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涉及课程、考试、招生等很多方面。而“新高考”放开考试科目,以“3+X”的方式呈现,在给予学生和家长充分选择权、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让他们面临一些新问题,甚至感到有些不知所措。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需要作出哪些调整,才能轻松应对“新高考”?

学生和家长面临选课难题

2020年北京“新高考”科目调整为“3+3”模式,即3门必考科目(语数外)+3门自选科目,文理不分科,考生可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6科中任选3科。自选科目不用参加高考统考,采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式,计算高考成绩。高考改革后,总分值仍为750分,语文、数学、英语满分均为150分;3门自选科目满分均为100分。

对于此次高考改革,网络社区“家长帮”的部分家长直言:“学生有多个选择总是好的,以前物理不好的孩子想学理科必须死磕物理,很痛苦。从上海和浙江改革试点来看,现在报考某些院校的经管专业就可以不提供物理成绩了,一些医科和工科专业也可以用化学代替物理,这对学生是有利的。‘新高考’的目的是给更多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

高一学生江少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她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选择选考科目首先考虑的是科目的难易程度,即考虑这门课适不适合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在选考中考出满意的成绩;其次是个人兴趣。“我准备选化学、生物和历史,这既能发挥我记忆力好的优势,也能兼顾我对历史的喜爱。”江少云说。

姚逸轩去年9月考入北京市海淀区一所示范高中,也将成为第一届北京“新高考”的考生。他告诉记者:“我是典型的理科男,即便给了我这个自主权,还是选物理、化学、生物。但是,对于那些某一理科或某一文科不太理想的同学,就不必像以前那样,为选文科还是选理科纠结,有了更多的自由组合的机会,确实是件好事。”

相对于姚逸轩的淡定,宋远航经历了一段非常焦虑的时光,如何选科也一度成为他们全家讨论的话题。远航告诉记者:“我兴趣比较广泛,除了物理成绩弱一些,其他科目成绩都比较均衡,我未来还是倾向于报考偏理科的专业,如果选考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选考科目,担心自己和物理强的学生竞争缺乏优势,因这科成绩低而影响高考总成绩;不选,又担心影响日后对大学专业的选择,左右为难。”

在这件事上,远航和父母也产生了分歧:“孩子初步考虑选择化学、生物和地理,这样总分会高一些。但是,我和先生还是希望他不放弃物理,这样有利于选择比较顶尖的院校和热门专业,报考的专业面也会宽一些。但是,我们也不敢替孩子做主,毕竟选不同科目组合的学生要一起拼总分,选科时不能不考虑科目与课程的难易程度。可以说,规则更加复杂了,家长和学生要应对的问题也更多了。”远航妈妈梁女士说。

北京学生依然偏“文”或“理”

据媒体报道,在前期试点的上海市和浙江省,学生和家长普遍觉得物理是选考科目中最难啃的骨头,因此,选的人数也最少,如浙江省2017年选考物理的学生不到9万人,占高考报名25.01万人的35.78%。

然而,许多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可能会加大自主招生的力度,高中生想进入国内顶尖高校,物理是绕不开的一门学科。据原北京人大附中副校长沈献章统计:各高校提出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物理占比81%,化学占比64%,生物占比32%,历史占比19%,地理占比15%,政治占比13%。清华大学2017年在浙江招生的有68个专业,其中31个专业要求选科为物理。

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即学生选科既要反映自身特长,也要符合大学专业要求,二者之间要匹配。考虑到这一因素,北京的学生和家长在选科上也更加理性和客观。

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中心前不久在全市9所市级示范校、城区一般校及远郊区校三种类型学校做了一项“高一学生模拟选科调查”,结果显示,与其他试点省市“弃物理”现象不同,学生在选科组合时依然呈现一定的“文理倾向”。“六选三”选考科目中学生实际首选的单个科目依次是化学、物理、地理、生物、历史、政治;学生喜欢的三科组合首先是“物理-化学-生物”和“政治-历史-地理”;其次是跨文理组合,即“两理一文”和“两文一理”。

从调查数据来看,物理是学生喜欢程度一般但实际选择人数仅次于化学的科目。在“六选三”科目组合的选择上,文理分科的组合依旧占据首位,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按文理分科思路来选择科目。总的来看,学生实际选择的科目与兴趣科目还存在一定差距。

得语文者得高考

“新高考”试点省市浙江和上海2017的高考成绩也值得2020年实行这一改革的北京、天津等省市学生、家长和学校借鉴:浙、沪考生2017年的高考成绩呈现出分数扁平化的特点,获得选考科目满分成绩的学生比例大幅度上升,考生成绩挨得很近,同分情况比较普遍。尤其是尖子生,其选考科目成绩和数学、外语成绩更拉不开距离,拔尖学生的核心竞争学科变成了语文。

沈献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满分150分为例,考生语文成绩128分,就算考得好的;130分及以上者凤毛麟角。大部分学生集中在110分左右,大多数学生要靠这20多分来拉开差距。由此看来,语文成绩已成为考生总体成绩高低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得语文者,得高考”不无道理。

据了解,今后的高考,强调“大语文”观。其一是增加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量,这在2017年的高考中已有明确的体现。比如,卷面字数上已由以前的7000字增加到9000字,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言文阅读和古诗鉴赏都有所考查,扩展性和复杂性已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2017年高考语文卷面字数的增加和阅读广度的扩大,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在规定的两个半小时内根本做不完题目。然而,增加高考语文试卷的字数依然是大方向。据“部编本”教材主编、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在前不久召开的“北大培文杯”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透露,未来的高考语文试题,要将卷面字数增加到10000字,增加阅读的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目的是要用高考这个指挥棒来倒逼一线教学,以及学生重视阅读。如果说“得语文者,得高考”,那么,“得阅读者”才能“得语文”。

“大语文”观的第二个体现是在高考除语文以外的其他学科试题中,渗透对语文的考察,而且这种考察占比会越来越大。沈献章解释说,比如,数学卷的阅读量可能会从目前的两千字左右提升到四五千字,理化试题同样,今后高考中的所有科目,都会是对语文的持续考察。

数据显示,中国学生的阅读量与欧美国家的同龄人相比偏低,目前中学生的阅读量是美国中学生阅读量的1/5。对于“新高考”重视语文,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认为,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阅读又是语文的基础。今后,基础教育难度要降低,广度要增加,这就要通过阅读来解决,把作业由单纯做习题改为阅读加习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学到更多知识。

“赢”战“新高考”,家长不可忽视对孩子语文素养的培养。最简便的方法是必须及早入手,小学生在家长、老师的陪伴下阅读,中学生阅读名著名篇,借助多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孩子爱上阅读,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因为,语文素养的形成,在于理解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对文章的理解力要靠长期阅读积累,而书面表达能力要靠长期写作积累。

生涯规划宜早不宜迟

对于“新高考”,北京家长杜女士坦言:“选考科目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大学专业,所以,如今选科与日后的高考报志愿要衔接好。感觉孩子一上高中就要选专业去向、考虑未来的职业走向,比高考后报志愿都难,因为孩子有很多不确定性。选择变得更加多样,却又让人很迷茫。”其实,这也是不少家长的共同感觉。

对此,“高一学生模拟选科调查”课题组负责人、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中心主任杨德军认为,面对“新高考”,学生选科时需要统筹考虑兴趣爱好、课程选择、专业报考和生涯发展之间的关系。

沈献章认为,学生要从高一,甚至是初中就开始思考自己的优势、兴趣是什么,未来愿意从事的职业方向是什么。而学校要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做相关的指导,让他们了解大学的专业、社会的职业。既有相关的课程,也有导师的日常指导,还要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等,使高中教育和大学之间,从原来单纯的分数对接,走向学生学习兴趣、专业学习基础的双重连接,学校对学生选课和生涯规划,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撒手不管,必须悉心指导。

上篇:关爱流动儿童 共建和谐社会
下篇:让孩子体验传承传统文化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