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玉霞
过年回家,听闻邻居姐姐家里的门槛要被“踏破”了,很多未婚男性在婚姻介绍人的带领下来姐姐家“说亲”。
邻居姐姐29岁,常年在外地打工,在农村实属“高龄”,但是周围人都觉得姐姐长得好、有主见、会理事、不愁嫁。每年她只要一回到家,就有许多人上门询问婚姻大事,来的人中有比姐姐小的未婚男性,也有大学毕业的优秀青年。她父母对着络绎不绝的相亲对象意见不一,基本要求就是希望男方有“三好”——人品好、家境好、工作好;除此之外还顺带考虑着男方家庭负担是否过重、所居住地的发展潜力等等。综合这些条件,邻居姐姐目前还没有相中前来的任何一个男孩。
回到外公家,舅舅、小姨、爸爸们在谈论周围未婚男性的婚姻大事,说的全是要去相哪个女孩、相哪个女孩的成功率更高,哪个女孩不会乱提条件等,其中还多次提到离异的单身女性,认为这些离异甚至带着孩子的单身女性是值得考虑的。
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认识到,现在的农村单身女性(包括离异女性)在婚姻选择上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了,她们可以优先选择可发展的对象,而农村未婚男青年更多的只能被选择。在我们老家,尤其如此。
老家的单身女性为什么“吃香”?根据周围人经常提起的话题,我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传统的性别比问题的制衡。在不少农村地区,本就男多女少,加之务工流动,越来越多的女青年加入城市务工者的行列,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女性能够在城市进行婚配,这就影响了农村“婚姻市场”的供求关系,男性“供过于求”,导致女性占据主动地位,能多提条件,能找到条件更好的,但男方则不一定,若多提要求,就可能失去好姻缘。
二是社会舆论针对性别的差异化带来的影响。首先是在婚姻时间上的舆论差异化,在老家,对未婚男青年的评价多是负面性的,老家人认为未婚男青年一过25岁就失去优势和竞争力;而对未婚女性的评价则多为正面,虽然也对女性的婚配时间有一定的舆论要求,但是只要女孩自身条件不错,则在婚配年龄上给予极大的宽容。此外,若是大龄男性未婚配,大部分人会觉得这个男青年的人品不大好、家庭责任感不强、自身能力可能有待提高等等,这些舆论男性在婚姻市场的选择多有掣肘,但对单身女性未婚配,更多的是认为女孩眼光高,追求高,这反过来又影响着众多未婚男性择偶的信心。
三是择偶自主化导致的间接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年在物质上对父母的依赖程度降低,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随着经济自由变得越来越具有主体性,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大事做主。以前父母做主时,会缩短婚配的时间,让孩子快速走入婚姻,现在子女自主决定时,女性更多地掌握着资源,决定选择什么人、在什么时间走入婚姻,但男性自主选择时就会耗费过多的时间成本,这样也间接地使女性占据优势地位。
在老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农村未婚女性在择偶中的优势,“剩男剩农村”的现象在加剧。农村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随着市场化的融入不断地在变迁,这些都在影响农村青年的择偶问题。个人觉得要着重从提升男性择偶竞争力的角度去缓解他们结婚难的压力。首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村发展潜力,以此优化整体择偶环境;另一方面,男性也要相应提高自身能力,增进综合素质,从而提升择偶竞争力。其次是家庭长辈在子女择偶上应给予适度的引导,尽可能提出一些建设性参考性意见,减少婚配时间的浪费和机会丢失。当然,社会舆论也要发挥导向作用,对农村未婚男青年尤其是大龄青年给予积极的鼓励引导,增强男性在婚姻选择中的信心。
总之,在我观察到的农村老家,现阶段单身女性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一方面体现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男性面临的婚配压力也不容忽视,缓解这一问题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