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8/3/201803210d186dd298ea45628562c1f0063c8488.jpg
卷首语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无论是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都必须在变革中求存图强。唯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恒久活力,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8-03/21/047340.html

等待处理…

改革 向前冲

2018/3/21

卷首语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无论是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都必须在变革中求存图强。唯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恒久活力,立于时代潮头。

40年前,发端于小岗村的“大包干”如同一声春雷,冲破思想桎梏,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变革。

历经40年革故鼎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成就举世瞩目,影响深远——

GDP占世界经济比重从最低时的约1.8%一路上升到15%,2013年至2017年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30%以上,“动力源”和“稳定器”作用凸显;

新“四大发明”刷新大国影响力,“一带一路”倡议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为全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7次政府机构改革,转职能、提效能,建设更科学、更有效率、让人民更加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进程提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加快;

5年来,召开38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365个重要改革文件,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蓝天行动”“绿水青山”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斐然,绿色转型持续推动全球绿色发展……

这一切,足证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改革也随之步入深水区、迈入攻坚期,需要向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推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绘就了领域更广、举措更多、力度更大的路线图,让经济发展更有温度,民生福祉更显厚度,人文底色更见气度。

改革永无止境,富民未有穷期。新时代的中国将以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推进深化改革,并凭借高质量改革的强大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而更具活力、潜力、后劲和韧劲的中国,将继续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与世界共享改革成果,为拉动人类社会发展创造机遇,为解决当今挑战贡献方案,彰显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广博胸襟与历史担当。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雄关漫道何所惧,亿万中国人民将万众一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蹄疾步稳,奋勇向前冲!

(莫兰)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

用“最多跑一次”改革引领政府职能深刻转变

徐文光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高丽

浙江在改革开放中一直勇立潮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多跑一次”改革被重重写上一笔。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的再深化再推进,是“放管服”改革的浙江探索、浙江实践。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表示,自改革启动至今一年时间,全省上下打破条条块块分割,打破部门利益藩篱,在上下联动、协调配合上下功夫,在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上求突破,改革取得重大成果。“从‘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到‘无差别受理’,从便民利民到营商环境到基层治理,‘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我们理解,‘最多跑一次’是一种理念一种标准、一个切入点一个突破口。”徐文光用“四个最”阐释其内涵:最关键的是打破部门壁垒、打破信息孤岛、打破传统流程,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最深层的是思想、观念、组织、制度、文化的创新变革,突破传统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从改革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最终目的是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打造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现代民主法治、现代互联网条件下的现代新型政府,以政府自身的转型来引领和倒逼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衢州和全省一道,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把“最多跑一次”推向深水区。

在具体改革实践过程中,衢州市领导班子认识到:改革是一个不断自我挑战、不断自我革命的过程。从最初的商事制度改革单个事项的试水,到“一窗受理”系统集成,到“无差别受理”,再到“无证明办理”,他们持续探索、层层推进,实现了群众办一件事“最多跑一次”,部分事项已经实现“零跑腿”。

徐文光表示,改革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据他介绍,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取得突破后,衢州又开始朝着广受诟病的中介机构、程序繁琐的投资项目领域开刀,朝着办事困难更大、更不方便的农村基层领域进军,也就是把“最多跑一次”改革向涉民、涉企、涉政、涉基层“四大领域”延伸,让改革的覆盖面更广,惠及人群更多。

“改革是发展最大的源动力。”徐文光介绍说,过去一年,衢州乃至全省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改革、得益于改革。改革,让我们尝尽甜头、充满活力,也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我们体会到,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越是后发地区,越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他表示,要把改革作为发展的最大源动力,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牛鼻子”,牵引和撬动全方位、各领域、深层次改革,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发展提供最优环境、最强动力、最好生态。

“老百姓才是改革的阅卷人。” 徐文光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老百姓成为改革的监督者、评判者、推动者,改革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徐文光表示,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都得到了破解,但仍有部分问题需要国家层面给予协调支持。比如在改革保障上,建议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在技术路径上,建议加快打破“信息孤岛”,大力推行电子政务。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如桂:

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陈如桂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文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是国家经济特区,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把40周年作为新起点,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日前,在广东代表团进行的全团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如桂坚定地说。

40年,深圳从一个仅有三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和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谈及未来发展,陈如桂说,要率先构建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政治站位,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推动新一轮的高质量创新发展;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深化深港澳合作,为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作出贡献;还要发挥改革开放前沿和特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好全省全国的转型发展。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个重大机遇,深圳要积极探索如何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在三个不同的关系区里,推动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建设,尤其是深圳要携手港澳在构建新型合作模式、搭建多种合作平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深圳发展的国际化水平。”陈如桂说。

陈如桂坦陈,虽然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当前很多技术产业还没有全面实现创新创造。比如去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大概有2.6万亿元,占全国的1/8,但由于核心芯片等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导致一些企业效益增长缓慢。

“我们深感深圳必须在创新上更有作为,更多突破。”陈如桂说,接下来将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与资源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尖端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成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我国构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多贡献。

陈如桂表示,深圳在高质量发展,特别是绿色发展方面,还有一些不足。比如,大城市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还做得不够好;一些外来人口聚集的城中村,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服务管理没有全覆盖,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今后,深圳要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下更大功夫。”陈如桂说,外来人口是参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将着力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快解决外来人口的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拓展外来人口参与深圳治理的方式,让来深圳的建设者生活工作更舒心、更满意。同时,要加快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制度建设,以新的体制、新的技术拓展城市发展,管控好城市的安全和稳定风险,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的法治化人居好城市,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世界最前列。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市长蔡丽新:

改革“大招”让土地变成“金饭碗”

蔡丽新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高丽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都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密切相关。

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潮中,江苏淮安将顶层设计与自主探索相结合,步伐铿锵。其实在2014年,淮安就被国土资源部列入新型城镇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市。

“当时淮安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处于新型工业化的中期和城镇化的加速期,保护土地资源和保障经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加之淮安又是平原内陆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缺乏,破解好这一用地难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市长蔡丽新介绍说,经过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他们提出了富有“淮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土地使用改革试点方案。

经过几年发展,改革卓有成效。淮安首先实现了区域发展一张蓝图。“淮安初步形成了‘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蔡丽新介绍说,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开展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试点,打破县乡行政界限,促进区域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在空间上协调统一,优化了功能片区内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此外,淮安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当前已实现了近4万亩农村低效、闲置建设用地的转换,既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用地的后顾之忧,也强化了农村转移人口进城的用地保障。

蔡丽新表示,淮安将节余土地指标进行了交易,获得的19亿转让收入,全部用于区域扶贫开发,实现了土地资源转化为扶贫资金。预计到2020年,淮安将拓展15万亩左右用地空间。

不仅有效拓展了用地空间,还高效节约利用了资源。通过实施建设用地“双减量”试点(近期减增量、远期减总量),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改变了农居分散、浪费土地的现状,实现了耕地和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推动了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向城镇或工商业区转移,促进了土地节约利用,有效减少了建设对耕地的占用。

蔡丽新说:“农民实际上是手里有资源、有财富,但是没能够把它变成‘金饭碗’。没有这样的一些抓手,是有心无力的。通过释放一些改革‘大招’,我们才能使老百姓的梦想变为现实。”

目前,淮安又提出了新的目标:用3~5年时间建设300个农村新型社区,打造100个美丽乡村,引导10万农户进城入镇,有效促进乡村建设、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三个相结合’上狠下功夫。”蔡丽新表示,首先是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保护生态资源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严格控制开发边界和开发强度,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和国土空间开发底线,为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核心区提供用地保障和发展支撑。”

此外,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促进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继续实施五大功能片区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建设用地“双减量”试点,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扎实推动农村相对集中居住。

“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保障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蔡丽新表示,必须严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基本底线,扎实推进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让农民群众吃下“定心丸”,给农业农村发展吃上“活力丸”。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筱虹:

践行绿色理念 着力绿色发展

王筱虹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文

“当前,‘生态和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新成立的‘生态环境部’也昭示了我国将为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保驾护航的决心。”谈及进一步改革开放,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筱虹认为,要紧抓“绿色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落实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方位建设发展中。

王筱虹从广东发展说开去,她认为,广东在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时,除了要下决心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企业外,还应该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时候,关注新兴产业的“绿化”程度,尤其是产业链系统中的“绿色循环”,继而从源头上做到“节能减耗减排”和优化资源使用,做到在提升生活质量、产业发展质量的同时,使环境质量同步提升。

“建议加大对各类产业人才的培养,尤其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的培养。”王筱虹表示,保证绿色发展理念在高质量经济发展中的落实,不仅要求各类各层次专业人才有“绿色理念”,更关键的是需要大量环境专业人才来协助完善。广东省环境产业发展迅猛,对高素质环境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环境专业的毕业生从当初求职困难,到今天企业上门要人,可以看出新时代所带来的变化。

多年来,广东在环保管理上提供了很多经验,尤其在跨流域河流治理、区域污染联防联控、重点行业大气污染超低排放等方面有许多突破。王筱虹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广东环保执法管理制度的创新。

她表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果肯定是传统产业占比减少,高端产业比重增加,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主导,这将直接改变广东省各产业的污染源结构、污染物的种类和产量。若维持现有的管理思路和监管指标体系,无法与“高质量发展”保持同步。广东应在严格环保执法的同时,依托高新科技和技术,及早调整环保执法管理的工作内容和侧重点。对此,她建议:提前启动产业污染源动态分析,构建更具前瞻性的监测监控指标体系,搭建基于污染源与源解析的环境质量监控动态数据库,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新增污染,为广东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化做好准备,也为继续打好“环境保护”的攻坚战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探索从“应急补救”为主,向“恢复环境机能”转变的创新型环境管理模式,进而在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深层次问题上取得突破。

“绿色发展离不开公民的参与、配合。”王筱虹说,广州在提升公民参与环境事务的“共建共治共享”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示范,以垃圾分类为例,就以立法明确公民义务和行为规范,确保“共建共治共享”的成效。因此,她建议省人大总结广东多年来在环境教育的经验和做法,修订“广东省环境教育条例”,规范各利益方的责、权、利,提升广东公民的“绿色素质”,推动公民参与环境事务的 “共建共治共享”。(统稿: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高丽)

上篇: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闭幕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