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田勘
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中国一项耗资5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4亿元),约1000名科研人员及6.5万名地方官员参与的大型研究显示,中国创造的农业奇迹不仅可以养活更多的中国人,还“可能养活地球”。
这个报道基于3月7日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该文详细介绍了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崔振岭作为第一者的这一研究项目在长达10年、涉及2100万小农户的研究中,是如何揭示循证方法改善粮食安全的。
研究的主要结论是,通过循证和精准使用化肥(氮肥)用量,既能减少化肥、降低土地污染,也增加了粮食产量,在10年的时间里为中国农民节省了超过1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71亿元)。
随着中国和世界人口的增长,粮食安全不只是中国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全球各个国家都在操心的问题。早在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就写了一篇《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并因此而闻名。当时,布朗称,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但是,布朗的预言并没有成真,今天,不只是中国,全世界的粮食产量一直在增加,价格也在相对下降。
全球和中国的粮食产量一直在增加的关键就在于科学技术,通过科技增加粮食产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最基本途径。
中国的这项大型研究针对科学施肥,准确地说,是循证和精确施肥,既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又达到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过去,中国农民每年每公顷(1公顷为15亩)土地大约使用305千克氮肥,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而全球2/3的氮污染来自农业。
中国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仅造成土地污染,也未使产量明显提升,还增加了成本。在2005年~2015年间,项目组从中国广袤的亚热带南方到寒冷的北国土地内,对13123块农田进行研究,涉及的农作物包括玉米、水稻和小麦。
研究团队提出,减少使用化肥,例如,建议中国东北稻农将氮肥总用量平均减少20%,增加播种密度,并且在生长季节晚期增加施氮量,不仅能增产,而且能减少成本和降低土地污染。
在2006年~2015年间,近2100万名农民从半信半疑到心悦诚服地采纳科研人员的建议,同期,水稻、玉米和小麦的产量平均增加了约11%,化肥使用量则减少约15%,节约了120万吨氮肥。
中国的这一大型农业研究赢得了世界瞩目和认可,该项目主持人崔振岭因此获得了2017年的“世界粮食奖”。
“世界粮食奖”是国际上在农业领域设立的最高荣誉,奖励那些“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数量充足的粮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由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诺曼·博洛格在1986年设立,此前中国的何康、袁隆平也曾获此奖励。
其实,让外国人叹服的这一创举,核心在于循证农业和精准农业。
循证(Evidence-Based Practise),本意是“基于证据的实践”,其理念始于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循证医学,是指医生把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与自身的专业技能及每位患者实际情况和特点整合起来进行的医疗。后来,循证科学不断向邻近学科渗透,形成了循证农业、循证教育学、循证社会学等。
循证农业就是要基于不同环境下的农业基本特征,与最好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实施农业生产。在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太多,但效果不佳且污染环境就是一大特点,科学研究发现,如果精准合理地使用化肥,不仅能减少化肥用量,还能增产,从而大幅提升农业、环境和经济效益。
显然,善待土地,将科学证据与农业实际相结合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而这种循证的理念和方法也是让其他领域减少成本增加产量或成果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