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风险感知:子女性别有影响吗》
作者:孙晓冬
本文作者基于CGSS实证数据考察子女性别对老年父母孝道风险感知的影响,发现:养儿防老的逻辑仅在农村样本得到部分验证,即只有儿子的数量对于降低农村父母孝道风险感知具有显著作用;而对于城市父母,女儿在降低孝道风险感知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否有女儿以及女儿的数量都能够显著降低城市父母孝道风险感知水平。子女性别对老年父母孝道风险感知影响的研究发现,其与行为领域中发生的孝道支持的子代性别变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说明长期的孝道实践变迁在逐渐改变老年人的孝道期望。
来源:《人口学刊》2018年第2期
《现实与彼岸:外来女工的生活世界与城市融入》
作者:郝彩虹
本文对北京市外来女工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就业层次低、经济压力大,职业前景差、城市生活难,社会支持薄弱、社会资本匮乏以及群体文化模糊、地位评价消极等构成了外来女工生活世界的表层图景,也是影响其城市融入的一般因素。传统性别规范和国家排斥性政策是外来女工生活世界的深层结构,前者通过作用于教育机会获得、职业素养累积和职业地位提升而阻碍其职业发展,后者通过户籍管理制度、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城市规划和人才政策限制了其公民权利,二者共同作用构成其融入城市的根本障碍。只有从主体和结构两个方向着力,根本重构外来女工的生活世界,才可能真正实现其城市融入。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演剧、性别与发声:1923年北方知识阶层的“女子参艺”与“纯阳性讨论”》
作者:刘训茜
1923年,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的女学生吴瑞燕以男女合演的形式,出演陈大悲编剧的《英雄与美人》,由于适逢“戏剧改良”与“女子参政”思潮,引发了北方知识阶层关于女性“参艺”、参政、参与公共讨论等一系列争论。本文作者认为,这一整体事件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女性演戏与发声的权力的浮现,更隐含了从传统社会强调“女不言外”,到知识阶层肯定女性社会参与的性别界定的转变。男性知识精英鼓励女性在社会空间上不断向外只是一种观念倡导,实际忽略了女性面临的性别劣势。
来源:《妇女研究论丛》2018年第1期
《丽江客栈经营中的夫妻劳动分工研究》
作者:龙良富
本文通过对丽江36家客栈进行深度访谈和现场调研发现,客栈为夫妻构建了自我价值实现的社会公共空间,他们彼此分工与合作,共同承担了经营客栈的工具型角色和表达型角色,实现了客栈的常态运作;在劳动分工中表现出丈夫更多承担了传统妻子的情感角色,丈夫工作向外流动导致的“男主外,女主内”分工模式等特点。夫妻劳动分工虽然也表现出了工作上的公私领域分化,但并未构建社会等级化的性别秩序,夫妻之间呈现出了相对平等的权力和地位。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男性话语与权力结构——以<洼地上的“战役”>为中心的讨论》
作者:禹磊 张业松
本文通过将社会性别作为非结构性因素引入,重新审视、解读作品《洼地上的“战役”》,认为班长王顺、士兵王应洪之间的“同性社会性欲望”关系及男性英雄人物的成长过程才是小说的核心。作品体现的意图是要构建以男性为中心的牢不可破的共同体、塑造男性英雄人物形象。在这个目标面前,源自金圣姬的感情是工具性的,是对男性英雄的考验。《洼地上的“战役”》中呈现的性别、权力结构是作者精心构建且认可的,文本既是当时历史语境下社会主流观念的投射,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段社会象征意义的生产。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