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8/3/m201803072c2dd972ec6048ea8acbbef8fc58699f.jpg
■ 舟子 据报道,4年前,罗马尼亚姑娘、摄影师米哈耶拉·诺拉丝(Mihaela Noroc)辞去工作,拿起相机,跑遍全球50多个国家,只为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8-03/07/047035.html

等待处理…

美丽是多样的,每个女性都可以像明星一样闪耀,而不只是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单薄模样。

以“多元美”颠覆“网红脸”

2018/3/7

■ 舟子

据报道,4年前,罗马尼亚姑娘、摄影师米哈耶拉·诺拉丝(Mihaela Noroc)辞去工作,拿起相机,跑遍全球50多个国家,只为向人们展示多样的美女。4年中,她拍了500位姑娘,彻底颠覆了网红脸。不知何时起,雪白的肌肤、尖尖的下巴、丰满的胸脯、挺翘的臀部,成了人们口中“美女”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女性,为迎合社会的庸俗定义,焦头烂额地将自己塑造成这一标准。但在她这位摄影师心中:每个人都是美的,真诚和真实才是唯一标准。

从祖国罗马尼亚出发,自西向东,穿行东欧、北欧,途经俄罗斯、中国,从亚洲再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最远到达南美、北美。她的镜头中有身着传统服装的罗马尼亚少女,有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气质凛冽的女子,有厄瓜多尔的亚马逊雨林身着婚礼礼服的土著女子……

按下镜头只需要短短的瞬间,但倾听她们的故事、拍出她们的容颜之中蕴含的灵气,很多时候需要花上1个小时。她像一个侦探,在街头偶遇和苦苦寻觅中抓取、捕捉不一样的女人之美。她的镜头下,有现代少女,也有坚守古老传统与服饰的少数族群少女。她拍无忧无虑的行走女子,也拍危地马拉村庄集市上卖菜的玛丽亚。她不但是一个摄影师,还是一个语言多面手,会五种语言,这为拍摄带来极大便利。她说,“美丽是多样的,每个女性都可以像明星一样闪耀,而不只是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单薄模样。”

她的镜头之下展现的不仅仅是美的多样性,还有社会发展文化的差异与多样性:在某个男性主宰的社会里,在未经丈夫允许的情况下,女性仍害怕拍照。在伊朗的德黑兰,她拍了一位18岁时就已经济独立的平面设计师。在伊斯坦布尔,她拍下脸上有胎记的女子布尔库的自信,“我一直认为它(胎记)是让我变得特别的东西,我从来没有试图隐藏它。”她拍下因天生疾病而历尽磨难但依然感恩生活的伦敦姑娘艾米莉,“还是婴儿的时候,我被诊断出视神经发育不良,右眼看不见任何东西,左眼只剩10%视力。我的童年都在医院里度过,幸好有她(妈妈)的陪伴。”她拍下历尽沧桑而不屈服于命运的女子:被母亲抛弃在医院的阿尼亚,她的梦想是参加残奥会;历经劫难而依然笑对人生的柏林姑娘卡米丽尔,“经历两次癌症还活着,每一秒我都感到庆幸。”……

不论是少女,还是老妇,不论她们身处的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虽然她们的年龄、相貌、生活环境迥然各异。但无一例外,她们看起来都是美丽的,那是一种有故事的女性,多元的美,没有一定之规,也不受一种范式所约定。有女侠范儿十足的亚洲吉尔吉斯斯坦少女,也有非洲埃塞俄比亚奥莫山谷里的姑娘,因为气温高,在那里,裸体乃是稀松寻常事,人们对之不惊不惧。还有那些不着边际的梦想,格鲁吉亚的娜提尔在咖啡馆做临时工,却希望以后能在FBI工作。拍下的还有另类人群——苏黎士中央车站的一对瑞士姐妹,小时候,别的孩子,总笑话她们一头红头发,但这让她们彼此更亲近。上天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会给你打开一扇窗,不是吗?化解被排斥的郁闷的同时,她也没有对世界的苦难视而不见,她拍下了从叙利亚逃难至希腊的难民母女。

美人张曼玉说过“人不一定要美,美不是一切。美要加上滋味,加上开心,加上别的东西,才是人生的美满。”但近来的时尚导向和媒体风尚却是在大力渲染“万般皆下品,惟有美貌高”,而且这美貌还是单一的一种,有的“选美”比赛甚至拿出了要测量胸部各个指数细节的荒唐规则,而各类化妆美容品也是瞄准女人大做文章,什么美白防晒、丰乳丰胸、瘦腰提臀等等的“花样”产品都粉墨登场了,好不驳杂、混乱。各式化妆品广告及不少媒体或隐或显地在传递这样一种声音:男人只要有钱或是有才就行了,不用“化”也不用“装”,因为很多成功男士就是这样素面朝天的,而优秀女人不行,不优秀女人也不行。在这种看似体贴关切,实则高压监视的目光下,不少女人不免不安起来。不安之下,开始照镜自审,忧愁、焦虑丛生:是否该去消费某某广告里那款看似神奇不已的产品或是服务?于是,美变得单薄、空洞了,网红脸比比皆是,但女人的精气神却因此打折了,女人风采的多元也渐行渐远了。

有美学家说过,美是多元的,但在一个女性被引导成为主导消费者的“完美”年代,美的多元性被大大削弱了,所谓“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所谓“不化妆你都不好意思出门”。而容颜身材的标准也固化成为了狭隘的几种,媒体、广告不懈的“关怀”和“体贴”让女人不断地意识到:如果不遵行这些标准就别想被所谓的人生幸福所青睐。为了强化促销效果,有的广告、营销不惜添油加醋、夸张误导,过度消费着人的爱美之心,甚至走向了美的反面:女人的脸成了化妆品厂商无情的试验田,有毒、有害化妆品的相关报道不时可见。

在本报官方微博的“早安 女人”栏目看过这样一段话,甚是赞同:“美不是女性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我们所有的努力,是为了随着年龄增加,对美貌的需要越来越少。在失去美貌的时候,比拥有它的时候,更丰富、从容、自由、自信。”31岁的女摄影师米哈耶拉·诺拉丝4年拍遍世界,用她的镜头再次印证了这一道理。现在她出书了,那一幅幅动人的定格人物正是在一遍遍地传递这一份丰富、从容、自由、自信,无声胜有声,多彩而有说服力。

上篇:性别平等:进展、挑战与对策
下篇:四十多年来最接地气的一次“国际妇女节”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