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8/2/m20180208ba68f1b410344261afefca8cc7ed5955.jpg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田珊檑 “以前走的是羊肠道,现在的道路宽又广,今年的收入翻了一番,不忘初心加油干!”在四川小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8-02/08/046392.html

等待处理…

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我们的“幸福路”

——52岁女养路人与农村公路的故事

2018/2/8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田珊檑

“以前走的是羊肠道,现在的道路宽又广,今年的收入翻了一番,不忘初心加油干!”在四川小金县木栏村,村民们唱起了这样的歌谣,歌颂着村里的那条“致富路”“幸福路”。

木栏村海拔在2600米以上,过去因路不通而制约着村产业的发展及村民增收。近年来,在国家“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下,木栏村建成通村路3.15公里,通组路、生产便道42.5公里,已形成农村路网全覆盖。

“只建不养,好路也走不了几天。”木栏村村民深知如今道路的来之不易,管好养好这条道路成为大家努力的方向。在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及群众捐资投劳下,木栏村以每年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落实村公路养护基金,并设有专门的农村公路养护人。

今年52岁的王兴茹是村里最年长的养路人,也是唯一的一位女养路人,至今已有十年养路历程。她既是道路的养护者,更是道路的受益者。

十年养路如一日

“路没养好,安全无保,致富无门。”这是王兴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从2008年至今,王兴茹担任村道路养护人有10年时间了。受地震的影响,通村路曾一度中断。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从坑坑洼洼的土路到宽广的水泥路、沥青路,王兴茹见证了村公路建设的发展变化,也无比珍惜道路的来之不易。

无论是寒风凛凛,还是烈日当头,王兴茹一直坚守在养路人的岗位上,十年如一日,像爱护生命一样守着她的路。

“它就像我的孩子,我要做的就是守护我的孩子!”王兴茹说,她主要负责养护2公里的通村路,每天一大早先检查道路路况,及时清除路上的障碍物与垃圾,给道路“梳妆打扮”,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路人。中午和晚上分别再去检查一次,只有看到道路一切安好,她才能睡个踏实觉。

“最怕垮坡、泥石流或者撞车!”遇到突发状况,不管再晚,王兴茹都要及时评估路面安全状况,与相关部门联系及时抢救公路,确保路人及通行车辆的安全。

常年的风餐露宿,受伤在所难免。有一次下暴雨,由于路滑,王兴茹捡垃圾的时候摔倒,膝盖骨受伤。家人都要求她在家休养,但第二天她又准时出现在路上。她说“我已经50多岁了,但只要我有力气,还站得起来,我就永远不会不管我的路!”

以前路不好走,养护难度大,耗时比较长。现在,村里通了水泥路、沥青路,王兴茹“养路”也更方便了。

如今,王兴茹还开上了摩托车,来回检查路面状况时更方便了。对于她的“新座驾”,王兴茹说“我觉得太酷了!”

养出了现代农业“致富路”

公路通,百业兴。在王兴茹看来,她每日养护的是全村人的“致富路”,她本人也是这条路的受益者。

木栏村栽种苹果有近40年的历史,是小金县较大的苹果产区。以前路不通,苹果滞销很严重,即使卖出去了,也错过了最佳的销售时间,卖不了好价钱,很多时候苹果只能烂在地头。

近年来,在国家“四好农村路”建设下,村里建成了一条“二环路”,两头都连着350国道,在木栏村形成一条环线,既方便村民出行,又能快速地将村里的农产品“送出去”。路通后,目前木栏村建成了1100余亩的苹果种植基地,产值达400余万元。现在,从村里到成都只需要3个多小时,树上的苹果早上采摘,下午就能进入成都各大超市,发往全国各地也只要两天。

由于木栏村处于川西小环线旅游经济带上,距四姑娘山景区35公里。路通后,木栏村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一批批农家乐、民宿开办起来了,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目前,村里已发展了35家农家乐,王兴茹的“兰卡山庄”便是其中一家。

“来我们村玩的游客越来越多,这都是道路给我们带来的财富!”王兴茹说,以前儿子在外打工十分辛苦,一年收入不到1万元。村里的路建成后,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儿子回家开起了农家乐。国庆节前后生意最好,一周内便有1万多元的收入,加上家里还种植了几亩苹果、葡萄,如今,一家人年收入近5万元。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好管好我们的财富路?”王兴茹希望,后代子孙都能爱好护好这条财富路,那是“无价之宝”!

连通了民族团结的“幸福路”

木栏村主要以藏族为主,以前路不通,村民们基本都在村内活动,很少走出去,外面的游客也很少走进来。“陌生”是村民对村外世界的感受。

“因为通了路,我们美美与共!”王兴茹说,路通后,原本相对封闭的村庄迎来了全国各地各个民族的游客,村里的风俗及藏族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接受,原本的“小村庄”变成了“大世界”。同时,木栏村的人也“走了出去”,不少村民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与各个民族的孩子一起学习。

“游客很喜欢喝我们的酥油茶,跳锅庄,还和我们学说藏语。”王兴茹深知,如果没有路,就没有现在的发展,这让她更加坚定地要爱好护好那条促进民族团结的“幸福路”。

路通了,农村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村民的获得感更强了,干劲更足了,党和群众的距离更近了。

一条好路就是一座丰碑。王兴茹只是千千万万个公路养护人中的一员,这些养路人几十年如一日,迎着风风雨雨,迈过沟沟坎坎,一起为乡村振兴助力加油。

上篇:女大学生为乡亲谋脱贫
下篇:春运幕后他们在深情守候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