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够找到“恐惧信息素”,可以让人害怕,在军事上运用,那就真是“闻风丧胆”了。如果找到了“快乐信息素”,或许可以用到抑郁的人身上,促进正性情绪等等。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文
“我们作为人类嗅觉的研究者,也默默地希望能够找到人的性信息素。这样即便科研生活把我们折磨得形容枯槁、颜色憔悴,我们有了这个神奇的物质,也依然可以吸引异性。经过努力,我们找到了两个备选的物质……”
看到这段演讲,《女人不坏》中周迅饰演的形象是否会在你脑海浮现?现实中的“费洛蒙”真的如电影中演得那么神奇?
电影中,周迅饰演的形象呆板僵硬,而国内真实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研究者——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周雯却十分年轻可爱。
前段时间,周雯作为一席第519位讲者,做了《当我们放弃嗅觉时我们放弃了什么?》的演讲,收获不少粉丝 。
周雯的人生,正如她的演讲,也很精彩。2009年,她博士毕业,主张成立了我国首个人类嗅觉实验室。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4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年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人类嗅觉”;最近,她的名字出现在了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的公示名单之中。
人类嗅觉究竟有哪些可研究之处?除了“费洛蒙”,还有哪些价值?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怎么想到要建立人类嗅觉实验室,研究人类嗅觉的?
周雯:我2004年从北京大学心理系毕业后到美国Rice University学习,开始跟着导师研究人类嗅觉,对人类嗅觉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9年博士毕业后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希望能够继续研究人类嗅觉,建立人类嗅觉实验室,这一想法得到了所里领导的认可,使得国内第一个人类嗅觉实验室得以建立。
当前,国内外对于人的嗅觉的研究和理解,整体上不如视觉、听觉、触觉这些物理感官。很大一个原因是传统上以为人的嗅觉较之大多动物已经退化,它的作用不及视觉、听觉和触觉。实际上,人的嗅觉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化学感官,它提供了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摄入的食物中的物质成分的信息,和其他感官协同建构了我们的感官世界,而且,看似无关痛痒的嗅觉障碍可能正预示了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所以是挺有研究价值的。
记者:你们实验室对人类嗅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周雯:目前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嗅知觉的基本性质,根本上是想理解为什么一个化学分子会被知觉成特定的气味,比如,为什么柠檬醛(CAS: 5392-40-5)和苧烯(CAS: 138-86-3)结构很不同,但闻起来却有相似的柠檬的气味?二是信息整合研究。比如,人类视觉和嗅觉信息的整合。和视觉一样,嗅觉含有关于客体和它的空间位置的信息,我们通常很少去注意这类嗅觉信息。那么,它是否会跟视觉关于客体和空间的信息相整合,又是如何在脑内整合的?这两方面是比较基础的研究。
第三个方面是关于嗅觉媒介的社会交流。通常来说,我们通过视觉的线索来传递个体的社会信息,比如你是谁、你高兴还是不高兴,都可以通过观察某个人的面部来知晓。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我们也可以通过嗅觉也就是化学线索来传递社会信息。社会信息的化学载体,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素,或者是费洛蒙,这其中一个有趣的类型是性信息素。在《女人不坏》中,周迅饰演的角色,就是专门研究费洛蒙的,只要把这个东西贴在身上,就可以让自己对异性十分有吸引力。现实中虽没有那么夸张,但确实有多个研究报道嗅觉社会线索对人的情绪乃至认知的影响。
再一个研究是应用方面的,关于嗅觉障碍对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预警。很多老年痴呆、帕金森、精神分裂症领域的研究,都显示嗅觉障碍可以先于这些疾病的核心症状出现。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很好的嗅觉测验,可以来提前筛查这些疾病。我们希望制作适合我们中国人的嗅觉识别测验,应用于临床对相关疾病的早期筛查和鉴别诊断。
记者:您说的嗅觉识别测验,国外有实现的吗?我们可不可以引进使用呢?
周雯:国外有这种嗅觉识别测验,美国、欧洲、日本都有。但从国外引进一是成本很高,二是他们使用的气味并不是中国人熟悉的气味,不适合中国人使用,也没法套用国外的常模数据。所以我们觉得有责任开发适合中国人的嗅觉识别测验,将来应用于临床,帮助相关疾病的早期筛查和鉴别诊断。
比如,我们知道帕金森氏症典型的表现是静止性震颤,就是手抖,或者是迈步非常困难。但在这些运动障碍出现之前的4~8年,这些患者就会表现出嗅觉的问题。如果在嗅觉问题出现的时候进行识别进而及时干预,就可能延缓病程。
还有像老年痴呆,又叫阿兹海默症,这些患者的嗅觉问题也会出现在记忆问题之前。对嗅觉功能的评估,可以有效地预测患者从轻度认知障碍到老年痴呆的转换。
记者:性信息素,或是费洛蒙,究竟是什么东西?
周雯:这么说吧,在动物界中,嗅觉除了被用来帮助觅食之外,还是动物种群类个体之间交流最重要的通道之一。以蚕蛾为例,雌性的蛾子在差不多成熟可以生小宝宝的时候,会在尾端的腺体里面释放出一个物质。这个物质的化学结构其实很简单,是一个十六个碳的醇,叫作bombykol,蚕蛾醇。一旦雄性的蛾子闻到了蚕蛾醇,它就会不辞劳苦地扇动翅膀,以一种特定的Z字形的方式飞过去接近雌蛾子,打算跟它生小宝宝。而如果没有雌蛾子只有蚕蛾醇,雄蛾子还是会飞过去的,蚕蛾醇就是蚕蛾的性信息素。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研究者们找到了两个人类性信息素的备选物质,一个叫作雄甾二烯酮,另外一个叫作雌甾四烯。雄甾二烯酮跟雄性激素有关,主要存在于男性的分泌物中。而雌甾四烯跟雌性激素有关,主要是存在于女性的分泌物中。它们被发现对异性的情绪有积极的作用,我们的工作也显示它们分别携带着男性和女性的性别信息,并可以在意识水平下影响我们的性别知觉。尽管从科研的角度,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明确雄甾二烯酮和雌甾四烯就是人的性信息素,但已经有厂商把它们用在香水中,来增加人的魅力了。
记者:那么,研究信息素有什么意义呢?
周雯:性信息素只是信息素的一种。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理解人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机制。作为在意识层面下影响人的行为的化学物质,可以想象人类信息素会有很多应用,比如可以通过它们左右人的情绪、决策等等。如果能够找到“恐惧信息素”,可以让人害怕,在军事上运用,那就真是“闻风丧胆”了。如果找到了“快乐信息素”,或许可以用到抑郁的人身上,促进正性情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