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8/2/20180206c6a5fc9c8f55478caf141fd8b8eb97db.jpg
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 (来源:联合国官网) 西安外事学院翻译专业大四学子王彬,作为“妇女和女童参与科学国际日”中国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8-02/06/046333.html

等待处理…

科学家职业对女生吸引力下降探因

2018/2/6

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 (来源:联合国官网)

西安外事学院翻译专业大四学子王彬,作为“妇女和女童参与科学国际日”中国代表团中的唯一一名本科生,将于2月6日前往联合国总部参加“2018联合国妇女和女童参与科学国际日”大会。 (来源:西部网)

编者按

2018年2月11日为第3个“妇女和女童参与科学国际日”。《新女学周刊》特邀专家撰文介绍女生对科学家职业的择业意愿。本文对比了1937年与2017年的两项关于中小学生职业兴趣的调查,发现当下科学家职业对中小学生的吸引力下降,对女生的吸引力比男生更弱。作者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建议建立性别平等的教育体制、市场机制和科研管理机制,让更多女性展翅高飞于各个科学领域。

■ 刘伯红

造就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是人类实现创新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也是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的重要标志。但是,在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中小学生、特别是女生对科学家职业的择业意愿却大大降低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科学家职业吸引力有限,对女生吸引力更弱

近日,笔者看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中小学生科学职业兴趣的一项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中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的男女学生。

调查结果出人意料,在青少年心目中,经理或老板(14.8%)、军人或警察(13.4%)、教师(9.6%)或医生(9.5%),是学生们较为向往的职业,仅有7.3%的青少年希望将来做科学家,略高于愿当工程师(6.2%)、政府官员(4.5%)、农民(0.6%)和工人(0.5%)的比例,在11类职业中仅排第7位。由此可见,在科学技术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今天,科学家职业对青少年的吸引力非常有限。

调查还发现,从性别角度看,女生想当科学家的比例仅为3%,显著低于男生11.5%的比例,初中和高中女生想当科学家的比例分别只有1.5%和1.9%,大大拉低了整体想当科学家的青少年的比例。从年龄角度看,想当科学家的青少年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下降,小学五年级学生想当科学家的比例是12%,而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则分别减少为6%和4.5%,女生的选择也显示了这种趋势。

科学家曾是中学生最敬仰的人物

上述调查结果,刺激我再去翻阅著名现代教育家钟鲁斋(1899~1960)先生80年前所做的“中学男女学生心理倾向差异的调查与研究”。调查对象是5所中学的622名学生,其中男生330人,女生292人,男女人数基本相当。调查内容包括学习兴趣、课外活动、衣食住行、婚姻家庭、政治宗教等,其中“择业意愿”和“敬仰人物”让我更为关注。

对于择业意愿,第一,男女生共同的选择是,医生、商人、科学家和照相师;第二,女生为主选择职业的面较窄,如护士、中小学教师、养蚕、刺绣等;第三,男生为主选择职业的面较宽,如海关职员、航海、新闻记者、军人、银行经理、律师、畜牧耕种、工程师等。钟先生认为,由于社会环境和身体能力,男女尚有差别,女生择业倾向慈善、不用太多体力、不大冒险的工作,而男生更倾向用气力、思考型、冒险的工作,大有百艺可随身之势。

对于敬仰人物,第一,男女生最崇敬的人物,是科学家、农人和作家;第二,女生还崇敬音乐家、医生和教师等;第三,男生还崇敬工人、航空、航海、音乐家、医生和工程师等。钟先生认为,男女生敬仰的人物也存在一定差异,女生敬仰的人物,其职业偏于非重体力和行善的;而男生敬仰的人物,其职业偏于用气力的、冒险的、建造的。此与职业选择有密切关系。

可见,80年前,尽管中学男女生在“职业选择”和“敬仰人物”上存在性别差异,但一个明显的数据是,无论男女学生,科学家都是他们首选的职业和敬仰的榜样。

女生对科学家职业择业意愿降低的原因分析

80年间,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积弱积贫之国变成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由尚不能解决百姓温饱的农业国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上世纪30年代中学仅有16.02%的女生到当下男女学生平等地接受各级教育,由“三从四德”的性别文化变成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社会观念,科学技术在这些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80年后,中小学生、特别是女生的择业意愿,对科学家的选择反而发生了这种变化?笔者试图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给予探索。

首先,“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文化潜移默化地冲击了“男女平等”观念,顽强地体现在人们成长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家庭教育看,父母习惯给男孩买手枪,给女孩买娃娃;养育孩子的方法是“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父母自身的角色分工是,“生活的事情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跟爸爸谈谈”……家庭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本,难以给孩子突破传统角色分工以力量。从学校教育看,“女人文男理工”似乎成为教育工作者“因性施教”的“金标准”,尽管女生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都获得了平等机会,但教育体制中的学科专业隔离,却潜移默化地把女生拦截在自然科学领域之外。从社会教育看,大众传媒巧妙地把女性的价值定位在外观和金钱上,使原先被人们否定的“女为悦己者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观念悄然流行,整容整形之风巧妙取代了女性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和对科学的钻研。

其次,市场经济机制带来的性别分化与职业隔离,排斥了女性进入专业技术领域的机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带来了企业对利润的追逐和对劳动力成本的格外关注,当女性由于承担生育和家庭责任而带来劳动力成本增加、效益降低时,劳动力市场惯用的方式就是对她们的拒绝。那些专业技术性强、社会声望高、收入待遇好、精力体力投入多、连续性强的工作——这正是科学家职业的特点——往往垂青于男性,进而排斥了因生育和理家不得不中断工作、分散精力的女性,形成以专业技能和体力劳动为主的男性职业,和以重复、照顾、服务、阶段性、灵活性为主的女性职业。传统的性别规范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工与隔离,形成了男性的主体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直接影响着男女学生的择业意愿。

再次,科学家地位的下降和女科学家形象的边缘化,影响公众对科学事业的积极追求。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改革开放初期流传的“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和现今人们看到的,使几亿人吃饱饭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其收入远不如出道仅有十年的电影演员王宝强;加之科学技术领域抄袭、剽窃、造假等腐败之风,对科学这种艰苦劳动的逃避之气;包括科技领域中存在的女科学家的边缘化,若不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恐怕没有什么中国人知道她,没有任何名气的女科学家不在少数,难以成为女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成功榜样。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系统地改造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建立性别平等的教育体制、市场机制和科研管理机制,弘扬科学家特别是女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杰出贡献,是培养男女青年学生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保障。热切期待越来越多的女性展翅高飞于各个科学领域,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科学成就,“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作者为中华女子学院教授)

上篇:没有了
下篇:以新闻事件评选营造性别平等舆论场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