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退耕还林战略后,延安城已实现绿水青山。 (刘阳/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长路 党柏峰
一口气爬上雷坪塔村的制高点,66岁的张莲莲咧嘴笑着说:“这里,就是我的花果山啦。”
在延安市安塞区真武洞镇雷塔村,张莲莲痴迷于当“山大王”,始于37年前。
彼时,许多乡亲们还热衷于哼唱曾红遍全国的《兄妹开荒》。
这是一幕来自延安的红色秧歌剧,描写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一家兄妹二人响应边区政府开荒生产的号召,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争当劳动英雄,曾鼓舞着老区人民不断开垦山岭荒地支持革命。
开荒过后,到了80年代,却已变为延安人心中的痛——作为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水土流失面积达2.8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近八成。
“过去这里山上的确都是耕地,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但庄稼种得多产量低,牛羊满山啃得草都长不上来。一下雨,山上的水冲得川道里的稻田也种不成。人穷得没办法。”张莲莲说。
看着一片片焦黄色的山峁,年轻的张莲莲认定:“要把这里给变绿了。”
1981年,她和丈夫王耀武承包起村里无人问津的400多亩荒山秃岭,将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全部买成树苗。栽苗、浇水、锄草、管护,开始起早贪黑地在山里摸爬滚打。
“饿了啃几口窝窝头,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 张莲莲回忆起“向荒山宣战”的日子说。
有付出就有回报。十多年后,植树造林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第一批砍伐的杨树刺槐就卖了好价钱。
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不仅使她一家完全脱贫,也带动了其他村民开始植树造林。
90年代初,党的退耕还林政策激发了她第二次创业热情,她再次承包了110亩荒山荒坡。科技意识的增强,使她的思路更开阔,理念更先进。她开始重点培育经济成果,不懂技术就虚心向果品局的技术员求教。
“她啊,就是越干越想干、越干越敢干、越干越会干,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乡亲们爱这么打趣张莲莲。
但大家确实服气——张莲莲一家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拦坝蓄水,铺设管道,不仅满足了果园灌溉用水,还让全村人都吃上了甘甜的泉水。
1999年,“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正式在延安提出,此后,全国开始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已实施19年的退耕还林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遏制了水土流失,保育了土壤,减轻了水患,减弱了风沙,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生态工程。
延安市林业局局长付天平说,18年间,延安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46万亩,占到国土面积的19.4%。与退耕还林前入黄泥沙相比,2010年以来的7年降为每年0.31亿吨,降幅达88%。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9000吨降为1077吨,降幅达88%。
同时,退耕还林还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得农村经济架构更加优化,农民更加富足。仅2017年,中国中央财政就投资超过256亿元,完成退耕还林1110万亩。
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始,中国又启动了新一轮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力争2018年完成造林1亿亩以上,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到2035年达到26%、到20世纪中叶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已习惯于“圣地蓝”的延安人也发现,过去的沟壑纵横、秃岭荒山、尘土弥漫,已经大变样,如今,绿染山林、山花烂漫、蔬果飘香已成为常态。
张莲莲也在继续着自家的“绿化实践”——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她又开始种植仁用杏、核桃、刺槐等林果1200多亩。真正形成了“学林养林,伐育结合”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
如今的雷坪塔村,山青了、水绿了、雨多了、人富了。“重要的是,沙尘暴不见了。”儿媳妇李红卫说。
张莲莲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全靠共产党。要说我取得了一点儿成绩,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更离不开养育我的父老乡亲。”因此,她常怀感恩之心,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回馈乡亲。
1983年,担任省人大代表的张莲莲从省上争取资金180万元,拉通了雷坪塔村的照明电路,修通并硬化了乡村道路,出资18万余元为村民拉通了电话线。2007年,张莲莲家又出资5万元,为东营小学改善了教学及文体设施。在让雷坪塔村穷面貌改变的过程中,张莲莲家先后投入资金50余万元。
每逢收获季节,张莲莲总会把头一茬蔬菜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村民。逢年过节,她给本村和邻村的困难户送去肉、鸡蛋等慰问品。对遇到小病小灾的贫困村民,300元、500元的接济是常有的。在张莲莲的影响下,精通木工手艺的丈夫王耀武几十年来为生活困难的村民打制门窗、箱柜,只收成本费,对一些特困户还倒贴材料费。
现在,张莲莲的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均已成家立业。儿女们从小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中长大,深刻体会到父母创业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如今,大儿子王军和儿媳李红卫子承母业,创新思路,依托种树发展起林上和林下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2015年4月,李红卫与丈夫利用母亲承包的千亩山地,搞起了农养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万只莲花鸡生态农场,建起了200亩南瓜、玉米、谷物、豆类等小杂粮种植基地,办起了石磨面粉、石磨豆腐、土法生豆芽、莲花鸡宰杀等加工小作坊。
同年11月,李红卫夫妇又在安塞区开起了莲花鸡饭店。在她的饭店,莲花鸡系列产品、石磨面粉制作的馒头和葱花烙饼、石磨加工的卤水豆腐等绿色无公害食品让顾客们吃得既舒心又放心,她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眼下,李红卫夫妇正着手与延安、西安的大饭店合作,拓宽莲花鸡系列产品销路。同时鼓励更多村民从事莲花鸡养殖,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
与婆婆一样,李红卫也致富不忘乡亲。2011年,村里的贫困生白治文考上了大学,但因父亲心肌梗死离世,没有了经济来源,面临辍学。李红卫知道后,每年无偿资助5000元,直到白治文参加工作。2016年,李红卫得知建华镇女孩梁星霓身患重病无钱救治,她带头捐款2000元,并组织动员亲朋好友及社会爱心人士,为梁星霓募捐10万多元。
李红卫常说:“作为晚辈,绝不能躺在先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我们要把他们的优良家风代代相传,将他们‘勤劳才能致富’的优良品质发扬光大,带动更多的群众走向富裕。”
30多年的坚守,张莲莲一家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张莲莲先后荣获“弘扬延安精神”先进个人,“共和国脊梁”世纪之星,全国妇联、国家林业局“全国‘三八’绿色优质工程”奖,省劳模、全国劳模等20多个奖项,她的家庭也先后被评为“省五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
从曾经的兄妹开荒,到如今的举家造林,正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次成功实践。延安人已尝到甜头,他们说,在这里,“两山理论”会一直实践下去。
说起种树,张莲莲依然干劲十足——
“我现在才60多岁,不算老,还干得动,还要继续带着家里人种树,把绿水青山留给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