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8/1/2018012272c5af2b5e6b4eaab6dd9367aa640e15.jpg
迎亲船队靠岸 新娘坐于木盆中吃“离娘饭” 新郎被伴娘推出“洞房”外 向岸上抛喜糖 浙江三都镇是距今已有500年历史的“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8-01/22/045814.html

等待处理…

浙江三都镇:水上婚礼的前世今生

2018/1/22

迎亲船队靠岸

新娘坐于木盆中吃“离娘饭”

新郎被伴娘推出“洞房”外

向岸上抛喜糖

浙江三都镇是距今已有500年历史的“九姓渔民”的聚集区。他们有着古老独特的生活习俗,其中,被评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婚俗——“水上婚礼”尤为特别。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姚改改

2017年的最后一天,在浙江省杭州建德市三都镇的三江口处,一场特殊的传统婚礼正在进行。新郎、新娘因三都九姓渔民传统婚礼——水上婚礼而结缘。在完成了第100场水上婚礼表演后,作为渔民后代的他们,决定就用这种传统婚礼的形式,举办属于自己的婚礼。

新郎叫孙浩强,新娘叫陈惠芬。

2013年,孙浩强第一次兼职饰演水上婚礼中的新郎,当他掀开盖在“新娘”陈惠芬头上的红盖头时,第一眼就让他怦然心动。后来,孙浩强得知,“新娘”和自己一样,也在镇政府工作。于是,两人便成了搭档。差不多表演到30场时,双方都知晓了对方的心思。孙浩强斗胆说道:“要不咱们假戏真做,结婚吧。”就这样,2017年年初,表演近80场时两人约定,等表演完第100场水上婚礼后,就领证结婚。

孙浩强和陈惠芬的婚礼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因为,他们的水上婚礼毕竟是沿袭了数百年的婚礼习俗,人们纷纷向这份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送上真挚的祝福。

水上婚礼特色浓

大红木盆当花轿

吉时已到。

在喜庆的乐曲声中,只见新郎的迎亲船队缓缓从江面上驶来。排在首位的是新郎船,第二艘为迎亲乐队船……整个船队有五条船组成,每条船的船头都站着穿着喜庆衣服的一男一女,一看就知道在办喜事。而这边,女方的五艘船已停在岸边多时,静候良时与良人。

仔细看,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发现,每一艘船的船舷上都挂着一面写有姓氏的旗子,代表着九姓渔民的各大姓氏。新郎船和新娘船打扮得最为隆重。除了贴着喜字,船舷中间还挂着一面竹箩筐,缀着大红花。船舱前沿覆盖着一层红布,门两边贴着对联。

“接新娘的船来喽!”站在新娘船船头的利市公公,瞅见迎亲船队后,一个高声,把现场所有游客的目光都引到了江面上。不多时,新郎船在新娘船的边上,小心翼翼地停靠了下来。随着迎亲队伍的船只逐个靠岸稳当后,婚礼仪式正式开始。

“奏乐!”利市公公一声令下,迎亲船上即刻传来了敲锣打鼓的喜庆声。利市公公转身站到新郎船上,高声说道:“有请新郎官!”身姿挺拔、胸前佩戴大红花的新郎官从船舱中走出,在船头站定。此时,利市公公说起了吉利话,讨起了好彩头。“新郎新郎真像样,确是渔家好儿郎。貌比潘安能文武,不怕大风和大浪。今天娶个美娇娘,幸福日子长又长。”

介绍完新郎这厢,在介绍新娘那厢前,利市公公先说了这样一番话:“渔家娶亲,非得请上一位德高望重能说会道的利市娘娘。”“哦,来了来了!”带有喜剧色彩的利市娘娘从新娘船舱里一出来,便引发了现场观众的阵阵笑声。

她身着通身粉紫色衣服,似媒婆样打扮,拿着红色手帕,不时在空中一挥。说过一通吉利话后,她又反身回到船舱内,将新娘搀扶出来。

万众期待的新娘终于现了身,婚礼仪式也到了高潮!“抬花轿!”利市公公说完后,新郎船头的四个统一着装的“轿夫”随即将一个大红木盆举到头部位置,在船头绕圈。这时,利市公公解释说,“九姓渔民别出心裁,因地制宜,一个大红盆就当作是花轿。”绕过三圈后,“花轿”转移到新娘船上“轿夫”的手上,同样转圈三周后,“落轿”。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慢慢盘腿坐于木盆中。

上了“花轿”,后面紧跟着的环节是“称嫁妆”。这也是九姓渔民婚礼与众不同的地方。“我来给新娘子称嫁妆喽。”利市娘娘一手拿秤,一手拨动着秤砣比画着,嘴里说道:“称一斤,进万金,称两斤,两相亲……”直到“称十斤,大家齐发财”后才作罢。

称完嫁妆后,需要“发嫁妆”。新娘船上的船夫把嫁妆从船舱中一一拿出。红枕头、红锦被、打渔网、网兜、鱼干、子孙桶等嫁妆,经利市娘娘之手,输送到新郎船上。

在新娘离家之前,还需吃个“离娘饭”。利市娘娘拿着碗筷走到坐在“轿”中的新娘跟前,边从盖头底下穿过喂“离娘饭”,边唱起了“离饭歌”,嘱咐新娘到了婆家要孝顺,夫妻恩爱,祝福新娘今后生活幸福甜蜜。

歌毕,又如之前的“抬花轿”那般,起轿、转圈、落轿,新娘被“轿夫”抬到了新郎船上。

新娘下轿后,新郎新娘终于同框,开始了拜堂环节。依旧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而这里的洞房,则是指的船舱。只见新娘一个俯身先走了进去,落在后面的新郎则被伴娘拦在舱门外,讨红包。经过几番“对抗”,终得入内。

不一会儿,新郎和新娘又齐齐现身,朝着岸上抛洒喜糖。“宾客们”一阵“哄抢”,个个脸上喜笑颜开。这场婚礼圆满落幕!

水上婚礼别样悠悠情

承载九姓渔民心酸事

看到新郎乘着船来迎亲,新娘坐着木盆花轿,不少人会发出疑问:“为什么要在水上举行这一婚礼?”经当地的民俗专家、文化员、渔村老书记许珏明的一番讲解,九姓渔民身世的心酸,呈现在了记者脑中。

三都镇位于兰江、新安江、富川江三江的交汇处,也称三江口,是以前九姓渔民的聚集区。虽然对“九姓渔民”的身世,迄今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距今至少有500年的历史了。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政权。陈友谅兵败后,携带家属来到了三江口地区,主要有陈、钱、林、袁、孙、叶、许、李、何九大姓氏。朱元璋恐陈友谅部下反明,下旨将其逐入渔舟,永世不得上岸。其中,还严格规定“不准穿鞋、不准穿长衫、不准读书、不准应试、不得与岸上人通婚”。

由于不能与岸上人通婚,而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水上,这才有了水上婚礼这一民俗。因为没有文化,九姓渔民的后代连正儿八经的名字都没有,花名册上便以阿狗、阿严、水猴、水鬼等名词和龙游、桐庐等钱塘江沿岸的地名名称来代替。

“九姓渔民”在旧社会时,地位十分低下。历史上,虽有贤臣良吏为他们平反,发了“改贱为良执照”,但是丝毫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民国政府也曾准予其自由上岸,但“九姓渔民”仍受人歧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了彻底改变,“九姓渔民”与岸上人享有了一样的权利。

“我最后一次看到水上婚礼,是在20世纪70年代。”许珏明回忆说。

昔日蒙尘“旧物件”

今日发光变“珍珠”

如今,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水上婚礼表演成了三都镇吸引游客的一件法宝。而许珏明则是挖掘和推进水上婚礼表演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据许珏明介绍,渔村至今仍保留着水上渔民婚礼的一些习俗,其中还有不少的讲究。比如,新郎的迎亲船靠岸时,需与新娘船并立又不能靠拢。两船若相碰,认为以后夫妻会多口角、多磕碰,而两船平稳则象征着夫妻和睦,百年好合之意。新娘坐的木盆“轿子”,也是家中日常所用物件,无需特别定制,但若家庭条件不好,没有能站得下那么多人的大船,新娘就由家中男性抛起来,以示坐轿;新娘的嫁妆里,大多是与渔业生产有关的物件……

如何将“旧物件”焕发出新能量,许珏明一路思考一路摸索。早在2008年,渔村为了增加旅游人气,零零星星地开始再现九姓渔民水上婚礼的全过程。没想到越来越受游客欢迎,而且婚礼还逐渐演变成一种表演艺术,被评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编排表演时,许珏明下过不少功夫。哪些环节具有观赏性需保留,哪些环节有待改善等,他都一一把关。“‘抛新娘’这个形式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我们没有采用。”许珏明说。

同时,三都镇政府也看到了水上婚礼所蕴含的价值。从2015年起,每个周六上午的十点,雷打不动地举行一场水上婚礼表演,时间大概半个小时。逢“五一”“十一”黄金周,还安排了加演,每天一场。在孙浩强看来,水上婚礼表演是向外界传达三都镇人文风俗的极好媒介。

“我们把演出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每周六专门腾出时间来表演。”孙浩强说,并表示第101场婚礼以后,他们就是“老人”了,今后的表演任务还是交由新人来做吧。

昔日蒙尘,今日发光。“九姓渔民”祖先经历的心酸与磨难,仿若河蚌里的沙石,历经时间的打磨,成就了“水上婚礼”这颗耀眼夺目的珍珠。

上篇:没有了
下篇:“门当户对”的夫妻是否真的更幸福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