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8/1/m20180109da29cc6194644c84a16bf7be85441f45.jpg
《性别比例失衡对消费的影响》 作者:袁微 黄蓉 本文基于婚姻匹配和家庭代际理论,利用2011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了性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8-01/09/045381.html

等待处理…

研究视窗

2018/1/9

《性别比例失衡对消费的影响》

作者:袁微 黄蓉

本文基于婚姻匹配和家庭代际理论,利用2011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了性别比例失衡对居民三种不同类型消费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性别比例失衡对三类消费的作用及其在四类人群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性别比例失衡不仅抑制了居民的总消费,而且抑制了居民的享乐型消费和功利型消费,但这种抑制作用仅体现在未婚男性人群、已婚男性人群和已婚女性人群的消费上,而未体现在未婚女性人群的消费上。

来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服务机器人对女性“角色”替代的伦理风险分析》

作者:周天策

今天,曾经是主要由女性承担的家庭或社会“角色”,已被各种服务机器人所替代。本文作者指出,各种服务机器人在促进女性劳动者劳务减轻与压力释放的同时,也可能会在非人类模式社会化、减少社会交流、冲击现代社会与家庭的稳定、易于产生生命性幻觉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为服务对象带来威胁。这是某种程度上的“妇女解放”,还是另一种意义的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异化?从机器人技术与人类的发展来看,因机器人技术自身的局限性才会在替代女性角色的应用中表现出技术脆弱与伦理困境,这还需要研发者共同努力,做好预防与应对措施。

来源:《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7年第6期

《走出象牙塔仅仅是开始——性别批评视角下的“大女主”剧女性叙事》

作者:张欣杰

随着女性社会影响力的提高,大众对女性的性别期待已经不可与过去同日而语,“大女主”剧由此被催生。本文作者认为,“大女主”剧用男性启蒙和“玛丽苏”情节回避对女性发展现实问题的深度探讨。其对女主-女巫形象的刻板化两极表述,不仅未能建构良性的女性文化,反而扼杀了女性生命形态的多元性。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大众有了解女性成长史、肯定女性能力的心理需求,但现实社会中的传统性别意识形态并未被撼动。“大女主”剧也并未积极寻找解决女性发展现实问题、建构多元女性形象、建构良性女性文化的合理路径。

来源:《艺术评论》2017年第12期

《女性人类学视野下苗族女性社会角色变迁研究》

作者:赵锐

本文在女性人类学的视野下,以苗族口传文学为中心考察苗族女性生存状态及社会角色变迁,勾画出苗族女性在两性关系中从“女神”到“女人”社会角色的变迁,苗族女性社会角色的变迁是母系氏族社会母性与生殖崇拜观念的流行、父系氏族男权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产生、苗族女性意识兴起及新社会男女平等观念的倡导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10期

《美国女性慈善研究综述》

作者:陶冶

作为重要参与者与目标对象,女性对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早在17世纪就有史料记载美国女性慈善活动,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女性慈善活动与女权主义运动相辉映。今天的美国女性慈善发展日趋多元化,并正在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关于美国女性慈善的研究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研究视角众多,研究成果丰富。女性群体参与慈善事业的行为动机、关注领域、捐赠情况,以及女性对家庭慈善决策的影响、在不同慈善角色下的状态,都是美国女性慈善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

来源:《美国研究》2017年第5期

上篇:好母亲与“坏女人”:“国骂”的性别分析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