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12/201712213ccd04bc37994a2db2ed06c544d01b64.jpg
徐惠泉的《花之梦》 展览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等164幅作品,其中借自故宫博物院的一、二级文物有29件(组)71幅。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12/21/044880.html

等待处理…

吴韵绵绵,一场穿越古今的艺术对话

——观“回眸600年: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绘画特展

2017/12/21

徐惠泉的《花之梦》

展览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等164幅作品,其中借自故宫博物院的一、二级文物有29件(组)71幅。

唐寅的《事茗图》,文征明的《猗兰室图》,仇英的《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带着隔世之人的气息,像是打开了时空之门……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钟玲 文/摄

“实在太漂亮了!”

“虽然排队排了快两个小时,但非常值得。”……

隔着玻璃欣赏唐寅、文征明、仇英等名家的真迹,身边的人们不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12月10日下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回眸600年: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绘画特展,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看到的一幕。那是展期的最后一天,幽暗的1号展厅里挤满了前来参观的人,中央的玻璃展柜前聚集着低头欣赏的人们,一旁等待的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已经延伸到展厅之外。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展期的每一天,来观展的人都是如此。这次展览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等164幅作品,其中借自故宫博物院的一、二级文物有29件(组)71幅。为了一睹故宫博物院收藏“明四家”作品的真容,人们排队多则两个多小时,少则也要一个半小时。

一个画展,一次吴门艺术之旅

不理周围的嘈杂,靠近那些从历史中“走”出来的古画,仿佛有种神奇的魔力能够“摄人心魄”。唐寅的《事茗图》,文征明的《猗兰室图》,仇英的《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带着隔世之人的气息,像是打开了时空之门,让人们回到600年前明代的中国、明代的苏州。

彼时,中国的文人绘画进入高峰期,于是以苏州为中心,“明四家”应运而生——通晓古典经史、诗文书画,兼精山水、花鸟、人物的沈周、唐寅、文征明和仇英,因苏州古称“吴门”,他们也被称为“吴门四杰”。单从这次展览的作品也可看出他们的画各有区别,沈、唐、文三家作画常以诗句题跋,仇英则只题名款。

展览中可看到,对唐寅作品感兴趣的人居多,于他的画前人们往往舍不得离开会久久端详,使得参观队伍每每止于此而停滞不前。或是他的“知名度”最高,人们都想看看常在影视剧中所见“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究竟画作有多传神吧!

只见纵31.1厘米,横105.8厘米的《事茗图》,画面上是一处幽雅恬静的居所,前方是悬崖与巨石,背靠着高山与流泉,庄外溪水淙淙、绿树掩映。一间茅草屋里,一人正在倚案读书,书案上摆放着各种茶具。边舍内有一童子正在烹茶,舍外的右方是小溪的横桥之上一人策杖来访,他身后还有一书童相随。

这幅山水人物画,并无华丽色彩却淡雅精致、细腻柔和,画卷上的人物神态生动、山水秀丽清幽。一动一静之间,仿佛能听到那潺潺的水声,闻到那淡淡的茶香。长夏之日待客品茶,好不怡情惬意,那就是文人学士山居闲适生活的真实写照吧。

据资料显示,此画即是以唐寅友人陈事茗的名号为名,描绘陈氏幽居品茗的情景。不过,虽然画面看起来悠闲自得,却隐隐带着点点愁思。画面的左方,是唐寅用行书自题的五言诗“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一首诗,似乎道出了唐寅当时的心境:纵然面前风光旖旎,心中却存一缕忧伤。

或许,这只是作为观者的无端揣测,但却又适合那时幽居山林、怀才不遇的唐寅。

与《事茗图》相邻的左侧,是与之风格截然相反的仇英的《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在“明四家”中,沈周、文征明家学渊源深厚,唐寅家境殷实,唯有仇英家境贫寒,最初是做漆工为生,后凭天赋和勤奋才逆袭成功。这一次展出的《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也是临摹之作,为一级甲等文物。纵33厘米、横723厘米,堪称“巨制”,因原作太长而不能全部展开。仔细看画中的内容,若分开一一浏览,竟像是一本连环画串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占卜、渡河、授衣、射兔……一气呵成。画作的色调艳丽,既有宋画古拙雄劲的特色,也有文人画的韵味。仇英的作品存世不多,此番遇见,更显珍贵。

文征明的《猗兰室图》,画面笔墨淡雅、古意盎然,倒与《事茗图》有异曲同工之妙。画卷中古松参天、环境幽雅,室内主人正在抚琴演奏,对面有知音静赏,偏厅则有一仆童煮茗,仍是一番恬静美好之境。只是可惜,这次展览仅此一幅文征明的作品,未能欣赏到他精绝的小楷与潇洒的行书,也是一种小小的遗憾。

让人驻足停留不停地用相机保存记忆的,还有沈周的《仿董巨山水图》,董其昌的《仿黄公望山水卷》,周之冕的《百花图》……在1号展厅里,这些明清时期的画作看似平淡无奇,却又蕴含着画者与其所处时代的“交集”。更为特别的是,展厅的墙壁之上还用投影仪展示了“明四家”创作的诗。沈周的“似不似,真不真,纸上影,身外人……”;唐寅的“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文征明的“晓雨晴来山敛黛,暮潮平处水浮空。一江秋色无人画,都属诗人短笛中”……赏画之余,再读其诗,似乎又对他们多了解一分。

走出“人潮汹涌”的1号展厅,展出当代吴门画作的8、9号展厅让人“豁然开朗”,不仅因为展厅的光线明亮了许多,观展的人少了许多,也因为画作的色彩更加鲜明了,还满满的现代气息。

展览的近现代作品共有18幅,包括吴湖帆、颜文良等近代绘画代表人物的画作,分别从江苏省国画院、苏州国画院和私人收藏借来参展。作为展览重心的,还有当代作品75幅,由历届全国美展获奖和入选作品的原作35幅,以及经过专家评审入展的作品40幅构成。

这些当代吴门画作色彩大多艳丽,不乏2米×2米的巨幅画作和仅29厘米×30厘米的小幅油画作品,且以山水画居多,画面罗列各种风景,既有碧绿的夏,也有金色的秋……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为数不多的几幅人物画,庞薰琹的《穿蓝印花布衣的女孩》、徐惠泉的《花之梦》、刘佳的《高原畅想》,作品皆以女性为主角,虽然地域不同、时代不同、衣着不同,却散发出女性不同的美。

一个画派,半部中国美术史

若赏画只是一种视觉享受,那1号厅后面半圆长廊展陈的600年苏州美术大事记、年表,就是一堂生动的美术史课程。长廊左侧的墙壁上详尽地记录了吴门画派诞生至今——从15世纪沈周的出生,再到晚清、“文革”后以及新世纪的今天,一个个熟悉与陌生的名字,一个个代表年代的数字,与文字、图片一起完整地呈现了600年的苏州绘画史。

自沈周开创,以沈、唐、文、仇四人为代表的吴门画派,被认为是继承“元四家”的文人画传统延续下来的体系,明末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影响深远。

明末以后,“吴门画派”的文脉一直延续。从董其昌开始,与明代“吴派”相衔接,创立了文人画新风的“松江派”。尔后,在苏松地区的太仓、常熟等地,形成了以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的“四王”画派。

1895年到1949年,苏州画家自由结社,先后成立了20多个画社、画会,大量苏州画家还融入上海画界。 1922年,颜文樑等人创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又成立美术馆,与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共同开辟了中国近现代西画教育和创作之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绘画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变革演进。1960年苏州成立了张辛稼为馆长的苏州国画馆(后改为苏州国画院),在传统笔墨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国画建设中,苏州画家余彤甫、张晋、许十明等脱颖而出。

经过“文革”浩劫,改革开放给苏州的画坛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各画种创作日趋多元。以张继馨、孙君良、徐恵泉等为代表的中国画创作,开拓出当代吴门花鸟、山水、人物的笔墨新境,吴门画派的艺术传统在苏州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苏州美术界更是进入了人才辈出、佳作如潮、创作空前繁荣的大美术时代。

如此宏大而清晰的脉络,阅尽600年来吴门画派的变迁,站在大事记前,终于明了那句“姑苏画坛600年人才辈出,代现巨匠,一脉相承,传绪不绝!”的意义。

近三个小时的流连,待离开展厅,脑海中依旧是从画中、从诗中感受到的吴韵绵绵,这一场古今艺术的隔空对话,让人受益匪浅。

上篇:没有了
下篇:《芳华》:唯有《绒花》直抵本相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