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12/201712198031338ee75f4a46a7263ce81acc811e.jpg
许鞍华获“2017女性传媒大奖年度女性榜样奖” (来源:中新网) 《明月几时有》 《天水围的日与夜》 《疯劫》 阅读提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12/19/044817.html

等待处理…

许鞍华的女性叙事与家国情怀

2017/12/19

许鞍华获“2017女性传媒大奖年度女性榜样奖” (来源:中新网)

《明月几时有》

《天水围的日与夜》

《疯劫》

阅读提示

日前,许鞍华获得“2017女性传媒大奖年度女性榜样奖”。作为一名杰出的当代导演,其因执导《明月几时有》也获第54届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许鞍华是唯一可以在香港电影圈里与男性导演抗衡的女性。她关注女性题材,却又超越仅仅关注女性的限制,将女性置于家国情怀之中展现。男性主导的社会如何界定及支配女性是许鞍华穷尽一生要搜捕的白鲸。

■ 汪霏霏

2017年似乎是女导演崛起的一年,第67届柏林电影节,以荷兰导演保罗·范霍文为首的评审团将金熊大奖颁给了匈牙利女导演伊尔蒂科·茵叶蒂的《肉与灵》;第70届戛纳电影节,49部入围的作品中,有12部由女性导演;第54届台湾金马奖,有三位女性入围最佳导演,其中《嘉年华》导演文晏获最佳导演奖,与此同时,金马奖最佳纪录片颁给了马莉导演的《囚》。作为一名杰出的当代导演,许鞍华因执导《明月几时有》也获第54届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日前,许鞍华又获得“2017女性传媒大奖年度女性榜样奖”。

女导演越来越走进人们的视野,背后是世界范围内女性地位的崛起。越来越多受过良好教育、获得经济独立的女性,在文化精神消费层面形成了空前巨大的需求,女观众迫切需要符合现代女性审美的电影作品,这推动着女导演逐渐进入这一领域。她们凭借女性的敏感和独特的眼光,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女性意识、女性情感灌注到艺术创作中,承载着女性的幸福与快乐、迷茫与痛苦,显示出男性导演所不具有的美学优势。其中,许鞍华及其作品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一名女导演的家国情怀与悠悠岁月

素面朝天、冬菇头、黑框眼镜、板鞋和宽大卡通T恤衫是许鞍华的标志。许鞍华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中的重要人物,1979年许鞍华的处女作《疯劫》作为新电影的第一浪,为香港繁荣的电影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华语片导演中,许鞍华可能是涉及题材最广泛的一个,涵盖惊悚、武侠、文学改编、自传、社会现象、政治变迁、女性议题等。在艺术追求上,许鞍华有深厚的人文价值和审美意味,在她的电影中,我们可以找到生存的力量。

在探索自我的路上,许鞍华走得比较艰辛,因为受到侯孝贤《风柜来的人》和杨德昌《青梅竹马》的启发,她决定放弃大题材,把视野转向平民生活,直到划分前后期作品风格的分水岭《女人四十》,她才逐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在《女人四十》找到入口,而在《天水围的日与夜》则找到出口,她终于领悟到掌握情绪的轻重与涨落,咽下所有戏剧性,镜头的顺滑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女人四十》这部电影中可以发现,她的作品中对女性的关怀和女性视角的展现在香港电影圈中独树一帜,无论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玉观音》,还是《天水围的日与夜》,她对母子情、女人之间友情的探索都愈加深刻强烈,但是镜头依然十分冷静客观,平淡地记录着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从拍摄特点上来说,许鞍华在拍这些片子的时候,虽然场景不断切换,情节也不断深入,但是她的拍摄还是能看出是在不遗余力地摒弃着所有花哨的技巧,用长镜头、远镜头直接呈现人物最细微的表情变化,她更关注关心的是一些生活的细节而不是花哨的场面。

2008年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一部足以让她跻身大师系列的影片,讲述了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与孑然一身的老太成为朋友的故事,虽然镜头上带着电视剧般的粗糙感,可是却为纪实感的影片添色不少,弱化戏剧性,几乎没有冲突,却给人带来极强的共鸣,生活细节的捕捉可谓见微知著。许鞍华感言此片“重新建立了我对电影、对这个世界的信心”。

《明月几时有》是另一种民国想象

许鞍华执导的《明月几时有》获第54届金马奖最佳导演与最佳男配角提名。《明月几时有》已是许鞍华讲述的第四个民国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许鞍华又有了另一种民国想象。在《明月几时有》之前,许鞍华所拍摄的民国故事,多带有和她个人气质相符的一种文人气息。比如,《黄金时代》更像是许鞍华对于民国的一次完整的想象,这部电影其实并不是真的在讲萧红的一生,而是借由萧红的人生,串联起整个民国的文坛模样。《明月几时有》的开头像是承接了《黄金时代》的叙事氛围。

当然,许鞍华所选择的角度,依然是她所熟悉的女性视角。这展现在不同的层面,有周迅饰演的女知识分子,也有她母亲那种小市民,还有春夏饰演的富家女子,等等。她将不同阶级的女性置于战争这一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了她们不同的抗争方式。在大时代面前,这些小人物的选择,多少有些无可奈何。《明月几时有》是许鞍华的又一次民国梦,比起《倾城之恋》或《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更为直接地面对战争。虽然不似《半生缘》一般的纠葛爱恨情仇,却也是暗藏了乱世儿女的真情真意。

特别关注女性题材但更关注的是人

许鞍华承认自己特别关注女性题材,但更关注的是人。张婉婷、张艾嘉和许鞍华在描述女性题材上都有独特的功力和经验。但是许鞍华比其他两位更胜一筹。张艾嘉和张婉婷比较善于描述都市女性的成长,她们的视野比较集中于情爱方面,更多一些浪漫主义色彩。以张婉婷的《岁月神偷》举例,这是一部好电影,可以看出张婉婷在片中用了很多浪漫主义的情调来充实画面,但是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同样是描述香港本土情怀和普通生活的电影,却很明显可以看出多了一份沉稳,镜头更多的是记录而非渲染。许鞍华的落笔总是冷静客观,对女性有着近乎残忍的细致勾勒和不带鲜明好恶的价值评判,这种视野是其他女性所不可及的。

而新浪潮期间拍摄的《疯劫》和《投奔怒海》,场面掌控成熟大气,摄人心魄,镜头极其冷静。我们几乎很难看到她作为一名女性该有的细腻敏感,她更多地隐藏自己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特征,影片不是全副精力关注曲折爱情和缠绵情调,而始终贯穿“家国情怀”。她是思想型导演,以悲悯情怀冷静观照世界,进行现实批判,以严谨的写实手法讲述时代、历史的厚重与悲凉。沉重地,但是疏离地讲述,从容不迫,还其本相。

许鞍华是唯一可以在香港电影圈里与男性导演抗衡的女性。她从来不会去刻意煽情,电影中没有大哭大闹,而主角的隐忍也丝毫不刻意。她只是在镜头下客观地记录人的命运,纵观她30余年拍片生涯的27部作品,主题从来都没有离开对大环境下人的关注,她提醒我们思考自己所在环境下的状况,却不使人绝望,因为她的电影中总有那么一个入世的好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绵延而不绝于落魄,不厌于生活之琐碎。

男性主导的社会如何界定及支配女性则是许鞍华穷尽一生要搜捕的白鲸,无论是力图自主独立的新女性,还是竭心尽力的中年妇女,有人说许鞍华勾勒的皆是“失败的女性群像”。对此,许鞍华表示:“我不刻意去谈什么或反什么……有时候,我拍一个不幸的女人,或许她的人生是失败的,但决然把失败归结给社会或男性,这在我看来也是不全面的。”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所)

上篇:完善家庭学科体系 推动家庭学科建设
下篇:研究视窗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