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12/m2017121255e66e38f96145719f5c0b6505a36cc2.jpg
阅读提示 在日前召开的“2017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上,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100余人从多元视角出发,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12/12/044582.html

等待处理…

大数据视野下的妇女地位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聚焦“2017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

2017/12/12

阅读提示

在日前召开的“2017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上,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100余人从多元视角出发,考察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与会者围绕“全面两孩政策下女性的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女性职业发展”“女性的家庭-职业平衡”“女性社会地位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等议题展开讨论,为开展第四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提供了借鉴。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文

日前,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17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专家从多元视角出发,考察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因素。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围绕“全面两孩政策下女性的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女性职业发展”“女性的家庭-职业平衡”“女性社会地位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等议题展开讨论。

切实关注不同群体女性的现实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妇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是新时代对妇女研究的要求,也是会议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将关注点放在流动妇女群体上。她通过梳理2010年以来有关流动妇女的研究成果认为,迁移流动为农村妇女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同时也呈现出流动女性长期滞留在低端就业岗位、就业不稳定、晋升无望等问题。她认为,在城乡流动的社会背景下,研究者往往忽视了流动妇女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忽视了妇女的流动对经济社会带来的贡献。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人口流动的“常态化”以及流动人口构成的变化,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和不同视角理解人口流动对妇女的影响。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慧关注老年女性群体。她认为城镇老年妇女在收入上面临双重弱势问题。她分析,伴随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总体提高,老年人的年均个人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也存在收入性别差距不断扩大,且仍将继续扩大的趋势。此外,老年妇女照料一家老小,其照料贡献未被认可,这影响了其个人收入,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挑战。为此,应切实关注老年妇女收入偏低问题,降低老年妇女对家庭成员的依赖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兰通过对2500余位女企业家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女企业家以自主创业为主,主要集中于服务型企业,所在企业大都属于中小型,体现了“小而美”的特点。同时,女企业家面临外界社会质疑和自身内在信心不足两大障碍,在前瞻思考、理性决策、识人用人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她建议,女企业家要加强学习,勇于突破企业“小而美”的格局;政府要大力改善企业外部环境,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支持女企业家更好地发挥优势。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姜秀花就新社会阶层女性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做了分享。她发现,新社会阶层女性在政治立场、价值理念、事业发展和个人生活等方面,总体上都充满正能量。同时,她们也面临身份认同模糊、对职业发展和未来生活存有“不确定预期”等挑战。她建议,通过体制内的各种机会、信息、平台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供给,将新社会阶层女性真正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女性生育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是全面两孩政策推出后的必然要求,也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议。

厦门大学教授叶文振聚焦农村妇女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他以福建为例,观察在一个以流动和留守并存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时期,农村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特点。调查发现,农村女性生育意愿依然高于城镇,农村女性比城市女性更倾向于多孩、男孩,但农村妇女的生育意愿也经历了一个走低的过程,两孩是共同的期待;流动与留守既对生育意愿产生直接影响,又通过社会性别意识发挥间接作用,社会性别意识越先进,生育数量越少;生育决策越取决于个人,生育意愿越小。他进而建议要提高农村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推动生育决策模式的个体化。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讲师靳永爱则瞄准城市女性地位与生育自主权之间的关系,探讨夫妻之间的权力关系和互动如何影响城市女性的生育意愿。结果表明,如果女性在家里拥有更多的实权,则女性更可能维持自己的生育意愿,反之,如果丈夫在家里拥有更多的实权,则女性更可能失去自己的生育自主权。她进一步分析了夫妻权力分配和互动关系的影响因素,认为女性是否拥有更多的实权取决于她占有的相对资源,而丈夫的压力则不受相对资源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杨凡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出发,关注女性男孩生育偏好产生的原因。她认为妇女在生命历程各个阶段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基于性别的差别待遇的影响会不断积累,让她们逐渐感知两性在家庭、社会中所处的不平等地位,从而增加妇女产生男孩偏好的可能性,甚至女性一生中所经历的性别不平等事件的发生时间、次序都会对女性的男孩偏好产生影响。

回应女性诉求,促进其更好发展

新时代,如何回应妇女新需求,促进女性更好发展,也是研讨会关注的重点。

西安交通大学杨雪燕教授关注“女性逃离理工科”现象。她从成就动机视角出发解释女性缘何逃离理工科。其调查结果表明,在理工科学习过程中,女性的成就动机显著低于男性。这其中,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父母持有的传统性别角色期待均不利于理工科女生成就动机的提升;学校的性别角色期待则显著提升了理工科男生的成就动机,而对理工科女生的成就动机影响不明显。同时,现代化的社会性别角色期待对不同性别理工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她进而建议,为了遏制女性不断从“科学管道”中“漏出”的局面,需要有效提升女性的成就动机,相关政策制定应从推动多元主体参与营造公平合理的性别文化氛围入手。

女性的职业-家庭平衡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夫妻的性别分工观念对女性职业-家庭平衡具有重要影响。上海大学计迎春教授分析了上海本地人、新上海人和外地人三个群体的家庭分工、内部权力分配和性别家庭观念模式。研究发现,上海人生活中的性别模式依然牢固,传统的性别和婚姻家庭观念依然有很大市场。而教育程度差异形成的家庭生活和观念上的性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原先的地缘差异,历史上形成的地缘基础的生活差异正在慢慢消融,通过教育等各种渠道形成的年轻的新兴城市中产正在引领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中的变革。

上篇:法律的性别问题研究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