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11/20171109b4ab013e39a94407b1ce9be23b76214d.jpg
《千里江山图》局部 享有“900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之誉的《千里江山图》乃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作者王希孟是一位曾得徽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11/09/043514.html

等待处理…

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间

——观《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

2017/11/9

《千里江山图》局部

享有“900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之誉的《千里江山图》乃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作者王希孟是一位曾得徽宗亲授的北宋宫廷画家。18岁时,他仅仅用半年时间便绘就了这幅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这幅画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青绿山水画的技法,古意与创造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莫兰 文/摄

千山绵亘纳方寸,万年青绿收咫尺。84件套绘画作品,或绢,或宣;或重彩铺陈、多钩廓少皴笔,或水墨淡彩、薄罩淡色;或长于灿烂明艳,或妙在温蕴俊秀……而最摄人心魄的,总是那一抹绝艳青绿。

汇集中国青绿山水艺术成就的一次最大规模展示——《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可谓是故宫博物院今年的年度大展,9月15日一登场,就成了引爆艺术圈的热门话题。两年前《清明上河图》引发的“故宫跑”再度上演,每天2400个分时段参观号,开馆不到半小时便被抢罄。而要一睹本次展览的重磅“主角”——百年间只展出过三次的北宋王希孟所作《千里江山图》,至少需要排上三个小时队,分配给每位观众的,仅有短短5分钟。展览虽将持续到12月14日,但为保护文物,此画已于10月30日撤下。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门类,盛于隋唐。与水墨画不同,青绿山水画以矿物质石青、石绿为颜料,色泽经久不变,青蓝相映,相得益彰,富丽堂皇。但是由于元代及以后文人画的迅速发展并占据画坛主流,其在画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被人为地忽略。沿着本次特展的参观路线,可以对中国历代青绿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做一次系统的梳理。

隋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既是风格最为古拙的山水卷轴画,同时也“殆始开青绿山水之源”,故而成为本次展览5个单元之第一单元“东晋至宋:金碧辉映”的开篇之作——此单元展示的是青绿山水滥觞、成立至完备的过程。《游春图》的山石画法、空间结构及青绿赋色接近盛唐时期的中原墓葬和敦煌绘画,但摆脱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传统,体现了客峰拱揖主峰的意识,具有一定突破。

而敦煌莫高窟的五百强盗成佛图等壁画临本故事连贯,情景交融,线条古朴、艳丽多彩,人物“秀骨清象”,既有宗教画的奇异诡谲,又不失山水画的清妙情致。这也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尝试在卷轴画展中引进壁画摹本。

此单元的南宋皇室画家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及其弟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均为难得一见的珍品。“二赵”的画作工整而无匠气,紧密而不纤弱,雄伟而又典雅。尤其《万松金阙图》,描绘了一派海天杳渺、月明霞青、松屹鹤翔的壮阔景致,虽为工整的青绿山水画法,但风格浑厚润滋,在诸多青绿山水画中独树一帜。

移步至第二单元“元至明中期:墨色清趣”,可以领悟到青绿山水与元人画的合流。胡廷晖《春山泛艇图》、佚名《东山丝竹图》、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仇英《玉洞仙源图》等为此单元的名作。

值得一提的是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描绘他与好友蔡羽、王宠等游惠山的情形,处处流露出闲适散淡的文人情趣。尤其是此画将青绿画法和文人画的笔墨相结合,把水墨融入青绿晕染之中,因为“没骨”而更显清秀工雅。

位于午门展厅的第三单元为“重点单元:千里江山”,本次展览的核心作品《千里江山图》及乾隆宫廷画家王炳、方琮的仿作皆在其列。

享有“900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之誉的《千里江山图》乃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作者王希孟是一位曾得徽宗亲授的北宋宫廷画家,在画史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身世扑朔迷离,20多岁就不幸早逝。18岁时,他仅仅用半年时间便绘就了这幅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

这幅画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青绿山水画的技法,用笔精细,注重在青、绿颜色中寻求变化,古意与创造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与这幅长11.9米、宽51.5厘米的鸿篇巨制对视,观者情不自禁地屏住呼吸,一种“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失却时间和空间的缥渺之感油然而生。只见全卷交织着绚烂浓丽的青绿色调,宏大处层峦叠嶂、烟波浩渺,细微处村舍散落、楼榭掩映,画中人行旅、幽居、捕鱼、观水、游玩,无一不栩栩如生。

一幅完整的绢幅之上,竟然芥纳了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弘,将“丰亨豫大”山水画“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间”的妙处挥洒得淋漓尽致,怎不令人叹为神作!

皆言“音画相通”,布局缓急相宜的《千里江山图》确如一首波澜壮阔的古典乐曲,节奏感鲜明。由七组群山构成的整幅图卷俨然七个乐章:开首第一组群山为序曲,山峰平缓,波澜不惊,将观者渐渐引入胜境。小桥连接第二组群山,开启慢板般悠远的第二乐章。第三组和第四组之间以长桥相连,环环相扣,山峰座座拔地而起,气势渐急。最高的主峰在第五组辉煌出现,如君王般雄视寰宇,构成全卷的高潮。第六乐章,群峰渐渐舒缓,远山隐没,是为浪高风急过后的平静。最后一组群山大青大绿,大开大阖,如同乐章尾声中打击乐最后的敲击,又似戛然而止的“休止符”, 强劲有力,回声悠远。

而在这七大乐章的各章之中,又潜藏着诸多变化,比如山体造型的变换、瀑布和溪流以及建筑群的增换等,细节丰富繁多,如同种种“变奏”,交织融合,与主旋律一同奏响古代青绿山水文化的灿烂之声。真真是此画只应天上有,世间再无此青绿。胸中纵有万千块垒,怎禁得住眼前的群山众壑一浇?

赏完了《千里江山图》原作的神妙,再阅览王炳、方琮的仿作,更惊叹于王希孟的绝世才华。仿作无论格局、气势,抑或设色、笔触,与原作皆不可同日而语,此中差距如凡鸟麻雀与神鸟凤凰的天壤之别。

胸襟激荡地踱至第四单元“明晚期至清中期:仿古脱古”,细品“华亭画派”代表人物董其昌的“颜骨赵姿”之美,于“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精深的笔墨造诣中消除偏激浮躁之气,涵养一颗平和仁爱之心,青绿山水在董其昌“南北宗论”和仿古思想指导下的突变历历在目。

及至第五单元“近现代:借古开今”,感慨完青绿山水在西画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转型,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前世今生便告一段落。

走出午门展厅,鸟瞰历尽千年沧桑的红墙黄瓦,恍如隔世。眼前的图景,画中的风物,究竟何为实,何为虚?江山如画,画有江山,魂儿已丢在了王希孟的那一抹青绿之间。

上篇:没有了
下篇:苏岑,做一个接地气的“俗女”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