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11/m2017110824be7a946cff4fe684ebba75d5388c81.jpg
受害者能够打破沉默固然重要,可是更重要的,也许是让那些知情的旁观者也打破沉默吧。 ■ 假张 这两天在看好莱坞哈维·温斯坦性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11/08/043478.html

等待处理…

对待性骚扰,请别做沉默的围观者

2017/11/8

受害者能够打破沉默固然重要,可是更重要的,也许是让那些知情的旁观者也打破沉默吧。

■ 假张

这两天在看好莱坞哈维·温斯坦性骚扰丑闻事件的报道,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一点是:在持续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竟然能够一次又一次肆无忌惮地大肆捕猎,并且不管是否得手每一次都能安然地全身而退,他在好莱坞的地位竟然能够丝毫不受影响。

能够做到这一点,仰仗的必然是所有人的沉默。

讽刺的是,好莱坞的大导演大演员们一向以道德捍卫者自居,他们最热衷于高举的就是道德的大旗和正义的大棒,他们时刻摆出一副与丑恶和社会不公不共戴天的姿态。完全可以说,整个好莱坞就是建立在全世界最高的道德高地之上。

可是,当同样的丑恶发生在他们自己的身边,当加害者是他们认识的人,受害者也是他们认识的人,他们反而选择了心照不宣和缄口不言。

沉默,首先是受害者的沉默。

原因不难理解,无非两点:欲望和害怕。

欲望,是因为想要得到一些什么。初出茅庐的女演员们,想要的无非是成名。

英语里有一个词叫“沙发试镜”(casting couch),意思是选角的时候在沙发上达成的潜规则交易,导演制片人在沙发上得到片刻欢愉,而女演员则如愿以偿地拿到角色。

害怕,是因为不想失去,是因为加害者和受害者之间极其悬殊的力量对比。

比受害人的沉默更值得深思的,是旁观者的沉默。

别看现在好莱坞的大明星大导演们纷纷发声明声讨谴责哈维·温斯坦,极力和他划清界限,那是因为哈维·温斯坦已经身败名裂。

要知道,《纽约时报》和《纽约客》杂志起底哈维·温斯坦的重磅文章刚刚发表、局势还没有明朗之时,整个好莱坞可是陷在一片诡异的沉默之中。

哈维·温斯坦喜欢性骚扰女演员和女员工这件事,在好莱坞早就是一个半公开的秘密。

可是,为了明哲自保,或者碍于利益瓜葛,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

在这次《纽约客》和《纽约时报》挖到实锤之前,很多媒体都曾经多次进行过调查,但最后都因为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而搁置了下来。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少有人愿意开口说出真相,愿意实名作证出现在报道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纽约客》杂志的报道里,关于温斯坦公司员工的情况,更是让人看了有点不寒而栗:

《纽约客》一共采访了16名现任或者已经离职的温斯坦员工,所有16人都承认,自己知道、甚至亲眼目睹过温斯坦对女演员和女员工所实施的性骚扰。

但是,他们因为曾经看到哈维·温斯坦恐吓试图向高层举报他的人,担心自己也会被同样对待,最终选择了沉默;甚至,他们还会帮他预约会议,安排酒店房间,有时还会把女星送进他的房间,或者短暂参加一下会议然后离开,好让他顺利地开始猎艳行动。

也就是说,哈维·温斯坦之所以能够持续实施性骚扰,是因为得到了默许、配合和帮助。

为什么这些旁观者要选择沉默?和受害者保持沉默的原因是一样的,因为欲望,或者因为恐惧——他们或者担心被哈维·温斯坦报复,葬送了自己的职业前程,或者希望能够得到哈维·温斯坦的提点和照顾。

在本质上,这是一种“共谋”的文化。

正如马丁·路德·金的那句名言所说的,“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

这两天推特上有一个热门话题,#MeToo,是女演员Alyssa Milano发起的。她号召所有曾经有过被性侵经历的人,都能够打破沉默,勇敢地说出自己的遭遇,从而让性侵这个问题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这个话题引起的反响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无数的人在这个标签下写下了自己被性侵的经历,不再觉得那是耻辱。

有人写道,“8岁。12岁。14岁。19岁。一共四次。”

受害者能够打破沉默固然重要,可是更重要的,也许是让那些知情的旁观者也打破沉默吧。

上篇:不走寻常路,女孩可以走多远
下篇:性骚扰丑闻发酵英国国防大臣辞职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