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性别属性》
作者: 卢嘉 刘新传
本文旨在研究性别与新型信息通信技术之间的关系。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探究了电视商业广告中所反映的男性与女性价值观,这些广告主要关于计算机、手机、网络服务、手机网络服务四种主要新型信息通信技术。研究发现,关于新型信息通信技术的商业广告,总体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同时,本研究发现性别价值观和不同类型的信息通信技术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比如,女性价值观与手机,基于手机的信息通信技术和接入工具明显相关。而男性价值观则与手机网络服务、基于计算机的信息通信技术、网络服务和网站存在正相关关系。“性别权力关系”的概念被用来说明结果,作者通过开放-封闭、设计-消费、全球-本土几组二分特质来对这种关系的分布进行描述。
来源:《全球传媒学刊》2017年第1期
《职业女性的二孩生育焦虑研究》
作者: 张晓红
“全面两孩”政策的出台是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延长人口红利,推迟老龄社会进程的重大决策。但是有关生育政策调整的研究,却常常忽略作为生育主体的适龄女性的生育意愿和面临的生育焦虑。工作家庭冲突理论认为,生育是影响职业女性职业进程的重要事件。本文以高校青年女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全面两孩政策下,这个特殊的高知群体所面临的生育焦虑。探讨了在社会性别标签下,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对高校青年女教师的不同角色期望,以及工作与家庭之间的边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模糊性对高校女教师群体的双重挤压。与此同时,社会福利制度的变革和母职标准化更加剧了职业女性生育的压力。因此,生育政策的调整要连接其他社会政策,建立以家庭为主的多中心儿童福利供给机制,全面降低生育给职业女性个人带来的性别代价。
来源:《青年探索》2017年第5期
《苗绣商品化视域下苗族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重塑》
作者:叶荫茵
在民族文化商品化的背景下,苗族女性逐渐参与到苗族刺绣的商品生产和销售中。通过传统身体规训而习得的刺绣技艺,恰恰成为女性施展能动性的媒介。她们借此改变家户内的性别分工,扩展女性的自主空间,并重塑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本文作者认为,在此过程中,苗族女性并非仅仅聚焦于族群内的性别权利转移,而是同时通过彰显其族群身份和刺绣技艺,建立起自己在苗绣生产与商品化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性,挑战了在市场经济中苗族被边缘化和客体化的状况,展现了她们为争取文化自主权和话语权所作的努力。
来源:《民俗研究》2017年第3期
《女性主义视角下城市马拉松现象分析》
作者:程周
女性马拉松的比赛决议在1981年9月,由国际奥委会通过会议投票批准。虽然在7年后,才有女性选手参加马拉松赛,但女性参与马拉松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现象。随着社会对女性参与马拉松赛的重视,越来越多形式的女性马拉松赛事相继开展。本文对女性参与马拉松赛事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社会、文化、经济因素探讨女性成为城市马拉松赛事新势力的原因。
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7年第23期
《性别化、性别模糊与去性别化——论性别视角下北美民俗学研究的三种倾向》
作者:李牧
性别成为民俗学重要理论视角的历史,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政治化过程。本文作者认为,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第二阶段以及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北美民俗学呈现出较为强劲的性别化倾向。这一倾向在女性主义第三阶段特别是“酷儿”理论的推动下,逐渐启发民俗学者摆脱男女性别对立的窠臼,转而关注性别取向的表演性和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女性性别意识的彰显以及性别政治的多元倾向,使得男性也开始“发现”和强化自身的性别体验。然而,与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强化性别意识不同,男性民俗研究者开始试图将性别问题进行去性别转化。学界对于职业民俗的关注即代表了这一“去性别化”的理论和实践倾向。
来源:《文化遗产》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