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妇女特殊利益的历史逻辑》
作者: 张小宝 郑德荣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妇女特殊利益的高度关注,缘于妇女特殊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动员妇女参加革命的突破口,也是妇女通过参加革命追求自身解放的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将妇女特殊利益定位为“阶级基础上的特殊利益”;从性别视角出发,将妇女特殊利益理解为“富有性别内涵的特殊利益”;从战略思维出发,将妇女特殊利益升华为“具有策略价值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妇女所遭遇压迫的特殊性,通过“找准契合点、抓住关键点、把握平衡点”开创性地解决妇女的特殊利益。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为何看见,如何理解,怎样解决”妇女特殊利益的剖析,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妇女特殊利益与革命整体利益的基本逻辑,从而为当前推动妇女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及更好的实现妇女权益保障提供历史借鉴。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后现代语境下性别身份的话语建构》
作者: 苗兴伟
就性别身份而言,建构主义反对本质主义的生物决定论和性别划分的二元对立。本质主义认为,性别身份是由基因决定的,是先天遗传的结果。与此相反,建构主义把性别身份看作是话语建构的过程。在后现代语境下,性别身份是人们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在词汇语法系统中的选择建构的。性别身份的话语建构生产和再生产了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和性别主义的意识形态。本文作者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揭示话语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的性别关系以及语篇中隐含的性别主义意识形态,从而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女性体育科研人员的科研产出现状与影响因素》
作者:闫静 王焕
本文采用定量统计与质性研究方法,以2000年~2015年《体育科学》载文作者为例,分析女性体育科研人员的科研产出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各年龄、职称层次女性研究者的科研产出量均显著低于男性;学术兴趣、能力潜质和学术目标等是影响其科研产出的主要因素。作者提出:应推动现代化性别建设与促进科技政策制度改革,建立社会性别意识与改革高校内部管理制度,构建社群平台,优化与促进女性科研人员交流环境,以减少体育科研领域的性别差异。
来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仪式、角色表演与乡村女性主体性的建构——皖东T村妇女“做会”现象的深描》
作者:陆益龙
乡村女性的角色与主体性问题是乡村社会研究和性别关系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议题。性别不平等和结构主义的理论范式更多关注女性的不平等问题,并常常把性别关系的各种问题指向社会制度和男权社会的结构。然而,这一范式遮蔽或忽视了诸如女性当家等性别关系的多样现实形态。皖东T村的经验就呈现出了父系从夫居婚姻家庭制度依然维续与妇女普遍当家做主等悖论现象,从实践建构论的视角来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可领会到现实生活中乡村女性的行动实践对性别关系价值与文化的建构意义。解析T村妇女“做会”现象的“深层密码”,会发现这一仪式不仅仅是妇女自发组织的普通集体活动,而且为乡村女性建构角色和主体性文化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机会和舞台。在仪式过程中,乡村女性主动建构起公共的空间与舞台,并通过集体表演和社会建构实践,建构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隐性权力”和具有女性主体性的价值与文化象征体系。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外来务工人员主观社会阶层、刻板印象威胁及认同管理策略》
作者:管健 王源 艾丽菲热·吾甫尔
为了从性别差异视角探讨男性和女性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观社会阶层、刻板印象威胁以及认同管理策略,本文通过整群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式选取了275名外来务工人员作为被试,讨论了外来务工群体在性别差异中的典型差异性。结果表明:外来务工群体的主观社会阶层影响认同管理策略的选择,相较于客观社会阶层指标,主观社会阶层与认同管理策略和刻板印象威胁之间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其中性别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不同性别外来务工群体主观社会阶层与刻板印象威胁具有典型差异性,群际接触存在性别差异;该群体的群际接触数量、接触质量与刻板印象威胁存在相关。
来源:《心理学探新》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