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9/2017092845bed334d29148f6a1752dae5202cd0f.jpg
杨娜和她在阿佤民族传承班的学生们(后排左四为杨娜) 杨娜的外婆在央视迎接十九大特别节目“还看今朝”中 云南西盟佤族自治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9/28/042622.html

等待处理…

阿佤儿女踏歌来

2017/9/28

杨娜和她在阿佤民族传承班的学生们(后排左四为杨娜)

杨娜的外婆在央视迎接十九大特别节目“还看今朝”中

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马散村是有名的歌舞之乡。50多年前,杨娜的外婆作为当地有名的歌者,就曾与村里的兄弟姐妹唱响过那首著名的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最近,杨娜正带着西盟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工作队的演员们排练舞蹈诗《阿佤人民唱新歌》,期待以此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 李咏瑾

一谈起阿佤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年33岁的杨娜就像一颗炽热的光子,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能量。

这里是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佤族自治县,北接怒山,东望澜沧,西北与缅甸接壤,守望着89.3公里的延绵国境。此刻,在东经99°、北纬22°的炽烈阳光照耀下,杨娜正节奏热烈地拍打着手掌,随着旋律中的力量感此起彼伏,西盟民族中学阿佤文化传承班的二十余名孩子们跃动而出,兴高采烈地拍打起象脚鼓,跳起了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流传了500多年历史的甩发舞。俯仰、躬曲,甩发、抖肩,似火焰热烈地升腾,又似瀑布自三千尺上飞溅而下,浓烈地表达着这个从崖洞里走出的远古民族数千年间的喜怒哀乐。

作为能歌善舞的佤族女儿,儿时的杨娜刚会说话就亮着嗓子想唱歌,一会走路就拍打着脚掌想跳舞,这种对于民族艺术的本能传承,是杨娜幼年坐卧在石头火塘边就开始熟悉并深深迷恋上的,耳闻目睹长辈们一天辛劳之余,围坐在一起唱歌聊天,随着语声渐渐低落下去,烤茶的香气渐渐馥郁起来,不知是谁开始呢喃起了“白鹇鸟”的曲调,随着独弦琴的鸣奏节节攀升,火塘中金光飞溅,人们且歌且舞的热烈惊扰得水塘里的星光潋滟不已……

而在更早以前,杨娜所在的勐卡镇马散村是当地有名的歌舞之乡,杨娜的外婆作为当年有名的歌者,就曾和村里的兄弟姐妹唱响过那首著名的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最近,杨娜正带着西盟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工作队的演员们排练舞蹈诗《阿佤人民唱新歌》,期待以此向党的十九大献礼。“我想把佤山的变化通过歌舞节目反映出来,让更多人了解佤族的同时,表达佤山儿女对党的感恩之情。”

被誉为“阿佤山黑珍珠”的杨娜说:“是佤族厚重的历史文化成就了我。”早在昆明念大学时,摆在年轻的杨娜面前有两条路,一是按部就班地毕业、工作,过着波澜不惊的人生。但那时一说起故乡的佤寨,总会被人贴上贫穷野蛮的标签,这让杨娜觉得自尊受到了极大的冒犯。而2002年,西盟县举办了“首届中国佤族木鼓节”,佤乡数百个村寨奉献了丰富灿烂、五色斑斓的传统文化,极大地震撼了杨娜,她一颗心噗通通地跳个不停:多美啊,多好啊,这就是我一生想奉献的事业!人生的第二次选择虽然艰苦崎岖,但现在想来,其实是命运安排的唯一路径。

加入西盟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后,杨娜一干就是14年。为了挖掘、整理、传承佤族那些行将消失的古老文化,杨娜的足迹踏遍了这里最偏僻的山山水水。越是难以寻访,她的内心越发感叹,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崭新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这里淳朴的山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屑于本民族的文化,更热衷于通过出门打工来追逐那些更为潮流的生活方式,随着那些身负技艺的老人家落寞离世,抢救的速度越来越赶不上这些金子般的文化流逝的速度。

有一个细节杨娜现在一想起来就想流泪,她的婆婆年过古稀,一场大病后便缠绵于病榻,杨娜曾向她请教起那些古老的歌谣,病中的婆婆用微弱的气息向她哼唱了一段奇异的曲调。曲调苍凉悠扬,歌词是早已失传的古佤语,一调凭空而起,便如凉风席卷四野,空旷中有落单的黄莺独自费力地逆风起落,一阵徐来一阵疾,让杨娜听入了迷。这支歌是如此的优美,让她久久不能忘怀,经过多番请教寨里的老人后,才凭借大致的声调确认那是一首古代的“割茅调”,反映的是过去修建茅屋时妇女们去山上割取茅草的情景,与汉文化《诗经》中“于以采蘩、于沼于沚”的幽远美感不谋而合。哼唱完这首古调几个月后,杨娜的婆婆离开了人世,但她为世间留存下了宝贵的东西,为民族文明传递下这一点微茫的烛火,令人感激钦佩。

就这样,一根针一根线地辛苦收集着,一把一把地将薪火投进了越来越熊熊燃烧的事业中,杨娜所在的民族文化工作队逐渐从最初的30余人发展壮大到了现在的86人。90%的表演者成长于农村,年龄跨度从两岁至50多岁不等,虽然连杨娜在内没有一个经过专业的学院派训练,但他们自创、自编、自导、自演出第一台完整的中国佤族原生态歌舞剧《佤部落》。这部浓缩着佤族2000多年发展史的歌舞剧,从云南一路节奏热烈地跳到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同时,作为云南省的重点文化品牌,以“佤部落”为龙头的一批佤族歌舞艺术节目走向了世界,在与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加深交流、增进和谐的基础上,更是在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众多国家的艺术舞台上刮起了一阵“佤旋风”!

2014年8月,《佤部落》还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在今年的“新闻联播”迎接十九大特别报道“还看今朝”中,《佤部落》再次亮相。面对祖国的日益繁荣,阿佤人民再度唱响了新歌!

除了走出这条崭新特色的“歌舞扶贫”之路,复兴阿佤文化对于这块土地有着更大的“反哺”意义。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从原始社会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阿佤村寨地处边疆,医疗、教育条件较落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下,西盟民族文化工作队因势利导,用传统歌舞的形式原创了大量反映禁毒、防艾的文化作品,“送文化下乡”。那些生离死别的哀婉情节和情真意切,让即使不识字的农人也忍不住潸然泪下,演出队离开村庄时,当地村民涌到村口依依不舍相送。

党的十九大日益临近,杨娜动情地说:“希望党和政府能进一步加强对我们佤乡在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建设的力度,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留下来建设我们的家乡;希望宽阔的道路修得又笔直又长,让更多的朋友能够来到并注意到我们西盟佤乡这颗深山里的明珠。”

上篇:没有了
下篇:《冷山》:愿用此余生,换得与你相遇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