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9/2017092608f84cf4dadb414a8cd728f8817767f7.jpg
雪山冰峰中的喀喇昆仑公路 吉尔吉特东郊,中国筑路烈士纪念碑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江平 □ 海婷 每年秋天,家住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9/26/042551.html

等待处理…

一寸天路一寸血的喀喇昆仑公路

义务守墓40年诠释何为“巴铁”

2017/9/26

雪山冰峰中的喀喇昆仑公路

吉尔吉特东郊,中国筑路烈士纪念碑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江平

□ 海婷

每年秋天,家住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石化的原新疆驻疆102部队的老兵李建华都会和战友们相聚,一同祭奠、缅怀长眠于异国他乡40年的战友们。而今年的相聚,战友来得比哪一年都多。

9月17日,在乌鲁木齐市野马大厦《纪念喀喇昆仑筑路员工回国四十周年》活动隆重举行,从巴基斯坦及全国各地赶来的筑路工友们再次聚首,共同开启一段尘封的岁月,重温当年那段艰苦的中巴筑路历程。

当活动现场回放起《秘筑中巴公路》的影像片段时,久未见面、热闹寒暄的老兵们,突然安静下来。随着画面的不断切换,援巴老兵李建华的眼眶不禁湿润。40多年了,当年的一幕幕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1966年秘筑中巴公路

1974年,已经入伍4年的李建华,满腔豪情地请求走出国门,秘密执行一项国际任务——援助巴基斯坦修筑喀喇昆仑公路!这一去,就是三年。

喀喇昆仑公路是根据中巴两国政府签约,共同修建的。它北起中国新疆喀什,经红其拉甫达坂到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塔科特,全长1032公里。

虽激情满怀,但让出国援巴的李建华没想到的是,巴基斯坦当地的自然环境极端恶劣,施工条件也是极其艰苦:“热到啥程度,我们属于热带副高压带,山区又是沙漠气候。第二天早上起来,山上的石头都热热的。喝的水,是涝坝水是野坑里的水,人极度劳累,我每天扛着锨都走不回来。”

从1966年开始,中方先后有和李建华一样的两万多筑路工人,投身到喀喇昆仑的筑路工程中。李建华他们修建的是第二期工程,作为当时驻疆120部队一营4连3班的战士,他在筑路工程中担任风钻手的角色。刚刚20岁的李建华,时常会被吊在近百米的悬崖上钻孔打洞,同时还要警惕雪崩、山体滑坡、塌方等自然灾害。

回忆起1976年10月10日发生的那次爆破事故,李建华不寒而栗。那是中巴筑路史上最大的一次事故:“我们就在那座山的半山脚地施工,下面就是百米悬崖的印度河,13个炮洞,50吨的炸药。本来应该炸下来的山头,没有任何反应,但山已经松动了,也塌不下来。第二天下午就组织人力继续爆破。人就钻到那个洞里头,上去两个排,六七十人,装填炸药。大概半小时不到,山就塌了,我当时离现场有半公里多,就听一声巨响,声音大得很。灰尘崩到天上,就像原子弹爆炸,形成了一个蘑菇云。”

事故之后,清点人数,少了25名战士,这些人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

整个中巴公路修筑过程当中,中方有168名筑路工人壮烈牺牲。他们中的88名烈士长眠于巴基斯坦吉尔吉特的中国烈士陵园。而守墓人阿里·马达德和阿里·艾哈迈德就一直在这里义务守墓,整整40年!

守墓人的40年坚守

在活动现场,当守墓人阿里·马达德和阿里·艾哈迈德的儿子曼苏尔,一起上台的时候,台下沸腾了!这些已是花甲之年的筑路工人们,老泪纵横,他们又看到了当年巴基斯坦那些淳朴善良的人民,思绪也再次被拉回到40年前。

当年,守墓人阿里·马达德是中巴公路上的筑路民工,他看见中国风钻工们吊在悬崖上,开山放炮,看见爆破手被炸牺牲,驾驶员被洪水卷走,看见医疗队走村串户,挽救了当地百姓的生命后,就产生了要为中国友人们做点事情的想法。

1976年秋天,年仅22岁的阿里·马达德自愿向当地政府递交了义务看护陵园的申请,一干就是40年。2015年5月,阿里·马达德接受中国政府颁发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阿里·马达德说:“很高兴!也特别激动!现在回忆起来,中巴公路那一带原来交通非常不便,经济也十分落后。看到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非常危险的山上施工,非常感动,就产生了要为中国朋友做点事情的想法,就决定守护烈士陵园。”

如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的中国烈士陵园在阿里·马达德和阿里·艾哈迈德的守护下,已经从寸草不生的荒滩,变成了绿树环绕、绿草茵茵的陵园,而守墓人的生活却并不富裕。烈士贺光国的母亲赵玉莲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将儿子当年的抚恤金230元,儿子生前的存款800元及利息和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总计两万元钱,捐给两位义务守墓人。

赵玉莲老妈妈告诉记者,义务守墓一守就是40年,这是情谊,更是温暖,所以我把全部的抚恤金,捐给他们,让他们的后代日子过得好一点,钱不多,但这是我的一片心意。

当守墓人阿里·马达德接过赵玉莲老妈妈手里的钱时,这位老人激动不已:“只要我的生命在,我就要认真地守护中国陵园,如果我不在了,我会叫我的后代,让他们继续我的工作。”站在一旁的阿里·艾哈迈德的儿子,年仅27岁的曼苏尔也是泪湿双眼。

阿里·马达德说:“曼苏尔和他爸爸,他们一块种小树苗,经常浇水,现在树长得很大,他爸爸也给他讲过守护陵园的意义,他也有这个决心,要把中国烈士陵园守护好,打扫好,要坚持做一辈子。”

看到在场的100多名援巴老战士们潸然泪下,专程从北京来参加此次活动的中国驻巴基斯坦前大使张春祥感慨地说:“他们看护墓地当年一分钱都没有啊,你说是什么精神?”

怀念和温暖与喀喇昆仑同在

已经94岁高龄的,原中国喀喇昆仑筑路工程指挥部政委王傅华为现场的巴基斯坦友人们送上了自己亲手书写的“中巴友谊万岁”的书法作品。

王傅华告诉记者说:“中巴公路是中国和巴基斯坦流血流汗在一起共同浇筑的路,是牢不可破的友谊。巴基斯坦历届国家元首都要来看望我们,巴基斯坦的乡亲为我们提供了相当好的条件。我现在回忆起来,在密尔特,在吉尔吉特,在洪扎地区,好多乡亲对我们的友好让我非常感动。我很想念他们,祝他们幸福安康,再一次,我们共同欢呼,中巴友谊万岁!”

时针再拨回到1978年的6月18日,那是所有筑路工人刻骨铭心的日子!那一天,喀喇昆仑公路全线通车!先后两万多人,历时13年,中国筑路队为巴基斯坦修筑了89座桥梁,1474座涵洞,在全长1200公里的道路中,有1032公里是中国工人完成的。临别之际,巴基斯坦乡亲们和战士们合影留念,他们在寒风中集聚在村口等候了几个小时,只为给中国筑路工人送行。就像《纪念喀喇昆仑筑路员工回国四十周年》活动现场,最后的别离时刻,大家不禁唱起当年那首熟悉的歌曲《万岁,巴基斯坦》。

当年筑路工程建设完成回国后,近万人的筑路大军就像冰雪融化,消失在了全国各地。多年后,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日益升温,上世纪70年代末期修筑的“中巴公路”正逐渐走出尘封的历史。如今,当那些筑路工人们再次相聚,他们总能自豪地说,是他们建造了奇迹——喀喇昆仑公路!他们也总能陷入无尽的缅怀中,为那些一同穿上军装入伍,却再没能回到祖国、没能回家的战友们!

于是,援巴老兵田念胜,重返巴基斯坦,开启“中巴友好万里行”的旅程:“向全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作为喀喇昆仑公路的建设者和中巴友谊的见证人,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讲好中国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故事很感人并且值得传颂。”

于是,援巴老兵杨述今,重新拿起手中的笔,找寻当年的经历者,写下一段又一段文字:“为什么要写记录传下去?回顾战友,回顾那一段历史。我希望下一代都要记住这些英雄,不忘我们这个国家从哪走过来的?也能有这个精气神,也能担当起共和国的这种脊梁骨的责任。我们的后代,需要一种脊梁,有一股精气神,有一股不怕死的精神。”

于是,新疆野马集团董事长陈志峰,参与投资了大型纪录片《秘筑中巴公路》。

作为制片人之一的陈志峰说:“这么感人的故事,是民间自发的,是中巴几十年血浓于水,唇齿相依的情感,异常珍贵。新疆是四大文明交汇的地方,我们和周边所有的费尔干纳盆地马背民族的国家一定会成为好朋友,这就是友谊。”

上篇:没有了
下篇:代驾15.2公里路咋就要收19.9公里的钱?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