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9/m20170925774ead61b938494794b0c1c406a90ac3.jpg
□ 杨朝清 “花上百万元送女儿去澳大利亚留学,几年学习下来,女儿毕业后居然迷上了按摩。回国后到了一家中医理疗店上班,干起了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9/25/042524.html

等待处理…

对“海归按摩师”请少些污名化

2017/9/25

□ 杨朝清

“花上百万元送女儿去澳大利亚留学,几年学习下来,女儿毕业后居然迷上了按摩。回国后到了一家中医理疗店上班,干起了按摩师,这让我这个当妈的如何见人呀?”9月初,成都一位妈妈看到 “杭州女孩6年花200万元留学,回国工作被开2000元底薪”的新闻后,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女儿身上的经历。(9月24日 封面新闻)

“海归”作为一个身份标签,曾经风光无限;在出国留学越来越大众化的今天,“海归”的符号价值与光环效应逐渐下降。高昂的留学成本与海归薪酬待遇的不尽如人意,这样的期望落差,引发了人们对“出国留学到底值不值得”的疑问。打破常规的“海归按摩师”成为舆论焦点,显然并不是因为收入低。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污名:对受损身份的管理》一书中,对污名化做了生动的阐述。他认为,将人从“完整的、正常的人”降级到“沾上污点的人,被贬低的人”,被污名化的人被赋予了某种不光彩的色彩。这一切,在“海归按摩师”事件上得到了体现。

在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精细化的当下,按摩师只是一种正当职业,只不过长期以来形成的偏见与社会歧视让人们习惯戴着充满阴暗想象和恶意揣测的“有色眼镜”来看待“海归按摩师”。依靠劳动和技能在市场中获得回报与激励的按摩师,被先入为主地断定为有失体面和尊严。

在这位妈妈以及一些人的眼中,海归与按摩师并不匹配:在社会评价和社会分层中,海归与按摩师分别处在高低不同的两个位置上。“海归按摩师”不仅没有为家长们赢得“脸面”,反而让家长们觉得“无脸见人”。看到女儿给别人按摩,这位妈妈只有悄悄抹眼泪——自食其力的按摩师没有得到足够的价值认同,一些人依然习惯于用刻板印象来打量它。

当许多人将发财、当官和出名作为成功标准的时候,那种依靠辛勤劳动和个人兴趣、爱好而获得的平凡生活被认为是不成功的。社会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和成功标准的功利化、世俗化,让“海归按摩师”与一些人的价值观念格格不入。没有与时俱进地实现价值观念重塑与更新,“慢了一拍”的他们,难免会用“老眼光”来看待年轻人的“不走寻常路”。

畅通社会流动渠道,让价值实现的路径多元化,年轻人才有更多追求“真我”的机会。不用成见去看待一个职业,不用偏见看待一个人,不以偏概全,不人云亦云,需要我们融入更多“时代感”,理性、平和地去评价。说到底,一个越包容、越多元的社会,越有生机与活力。

上篇:外卖平台被诉利于实现“谁污染,谁治理”归位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