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9/2017092060a3fb82628d41449d84f311a4e82f98.jpg
洱海的水正变得越来越清澈。当地空前的保护力度,让洱海保持良好水质的时间大幅增加。 (赵则正/摄) 李德昌和妻子杨寿芬接受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9/20/042390.html

等待处理…

守护绿水青山的李德昌家

洱海的水更清了 乡愁更浓了

2017/9/20

洱海的水正变得越来越清澈。当地空前的保护力度,让洱海保持良好水质的时间大幅增加。 (赵则正/摄)

李德昌和妻子杨寿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 “走亲戚”档案

时间:2015年1月20日

地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

家庭:李德昌家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姚鹏 周玉林

古生村安详地静卧在洱海之滨的鸳鸯洲上,背后苍山巍峨,横列如屏,面前海面浩瀚,澄明似镜,倒映出空中的云卷云舒。

村口,源自苍山的阳溪从清代的凤鸣石桥下奔流而过,将清澈冰凉的苍山之水源源不绝地注入洱海。整洁的石板街在村中蜿蜒开来,把被岁月精雕细琢过的古老建筑分隔得错落有致。已有300多岁的黄角古树依然枝叶繁茂地伫立着,忠实守护着村民们古朴的生活。时光,仿佛在这里停下了脚步。

自幼生长于斯的李德昌记忆中,古生村的日子始终就是这般宁静恬淡、波澜不惊,直到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小村才第一次沸腾了。

“总书记那天到我们村里,先到洱海边察看生态保护,然后就顺着海边走到了我家。”提起那个令他和全体村民都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个50岁的白族汉子依然心绪难平。

“总书记能来我家,这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在门口迎接总书记时,我的眼泪都快抑制不住了。”回忆起那天的情景,李德昌侃侃而谈,每一个细节仿佛都历历在目——总书记走进大门后,先来到厨房,揭开老土灶的锅盖看了看,问李德昌老灶还用不用,现在做饭还烧不烧柴火?李德昌回答,现在村里都是用电磁炉,又环保又省钱,老灶只是偶尔才用。总书记听后满意地笑了。

随后,李德昌把总书记迎进堂屋,堂屋北墙上的一张红纸引起了总书记的注意。这张红纸是李德昌的孙子满月时,他按白族习俗请本村老人杨天赐为孩子所写的起名帖。老人给孩子起名为李栋荣,并以名为诗:才高八斗出栋材,荣华富贵靠自尊,一身只有勤为劲,留得芳名世代传。

“这个起名帖饱含了长辈对晚辈的寄托,也是祖训。总书记念了一遍这个起名帖,念完很高兴,称赞说帖子很有文气,孩子的这个名字取得好,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争取成为国家的栋梁。”李德昌言语中透着自豪。

“当时有点紧张,从没见过这么大世面。没想到总书记很亲切,没有一点架子。”李德昌的老伴杨寿芬插话道,“我们一家七口四代同堂,每个人的情况总书记都问到了。”

事后,李德昌和朋友一道写了四首本地的唱词专门记录这段不寻常的经历。唱词题为《习总书记到我家》,其中一首写道:苍山含笑洱海欢,习总书记到我家,十里乡亲走相告,喜鹊叫喳喳。另一首写道:看了厨房看堂屋,主席和我拉家常,话语句句三冬暖,热乎我心肝。

窗外,云层渐渐散开,阳光倾泻到李德昌家的小院里,院里栽种的红花绿树显得更加生机盎然。这是一个坐西朝东的白族传统院落,收拾得干净整洁,正房青瓦白墙,对面是一堵高大的照壁,都是传统白族风格。李德昌介绍,房子是2007年盖的,村里盖房子都是按上一辈留下来的风格,再根据各家的条件具体设计,花园怎么布局,也是根据个人的喜好。

李德昌回忆,从堂屋里出来后,总书记和大家一起围坐在这个院子里拉家常。他在竹藤茶几上摆了几碟漾濞核桃、洱源话梅、喜洲粑粑等大理小吃招待大家。总书记亲切地鼓励乡亲们有什么就说什么,大家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总书记当时称赞,古生村是古村落,保持古朴、形态整洁,依山傍水、得天独厚。”李德昌说,“总书记还说,你们的房子,很有样子!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他还解释了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

总书记的这番话让李德昌感触颇深,后来,他在大理看中了一块大理石,将石头买回来放在院子里,又请人把总书记的话刻在石头上: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习总书记说得最多的还是洱海保护。”李德昌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在洱海边考察时,总书记和当地干部合影,并交代:“我们在这里立此存照,今后我还要来看,希望多少年过去了再照一张照片,那时候的水比现在更干净、更清澈。”

“现在洱海的水质确实比以前好了很多,特别是今年。”李德昌说,自己小的时候,洱海的水是可以直接喝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些污染,后来还发生过蓝藻暴发,2000年以后,政府高度重视,取消机动船和网箱养鱼,又搞了“三退三还”,水质有所改善。总书记来过以后,政府整治的力度更大了,连每家门前的垃圾都有专人收集。

记者从大理白族自治州相关部门了解到,在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洱海流域人口密度最大,水质一度因种植养殖业发展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等原因迅速恶化,先后发生过两次严重的蓝藻危机,局部水质一度下降到Ⅴ类。为拯救母亲湖,当地不断加大保护力度,但由于近年来洱海周边餐饮客栈迅速发展、入湖水源水质滑坡等不利因素,洱海的保护治理工作依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理,对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后,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好洱海流域水环境”的决策部署。洱海治理进入了抢救式保护的新阶段。

为遏制洱海水质进一步恶化,当地出台了一系列“史上最严”的治理措施。除了组建洱海抢救性保护行动科研团队和专家咨询体系,进一步加密布局重点区域的监测站点之外,还因河施策,全面推行河长制,实现了岸上、水面、流域河长制管理全覆盖。去年底,大理州政府又出台相关措施,采取“七大行动”对洱海进行保护性治理,这“七大行动”分别是:

流域“两违”整治行动:共拆除违章建筑9.38万平方米,关停餐饮客栈等经营户2498家;

村镇“两污”整治行动:有效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

面源污染减量行动:推动洱海周边以绿色生态为方向进行流域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节水治水生态修复行动:让洱海流域健康水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

流域截污治污工程提速行动:目前已完成投资77.51亿元;

流域执法监管行动:形成了打击和震慑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全民保护洱海行动:全民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的氛围日益浓厚。

根据监测,今年1月至5月,洱海全湖水质综合类别均为Ⅱ类。空前的保护力度,让洱海保持良好水质的时间大幅增加。

“洱海保护要落实到每家每户每个人,在我们古生村已经做到了污水收集全覆盖。”村支书何志祥介绍说,“这两年来,通过整治两违建筑,开展垃圾清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也改善了不少。另外,大家的环保意识也大为提高,将来我们要发展乡村旅游,只有环境搞好了,大家的生活才能更好。”

“以前生活污水倒在哪里就是哪里,都沿着水沟流进洱海,现在污水都倒进管网里,不流到外面。”李德昌的老伴杨寿芬领着记者参观了家中的下水设施。据介绍,卫生间的污水和厨房的污水都通过管道进入附近的排污支管道,然后再通过村里的排污主管道进入附近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我们妇女是洱海保护的主力军呢,垃圾收集,污水收集,禁磷禁白,都是妇女在唱主角。妇联也做了很多宣传工作,让大家不要乱扔乱倒,不在沟渠和洱海里洗衣服,保持庭院清洁。”杨寿芬笑着说,她以前曾是村里巾帼打捞队的成员,和巾帼志愿者们一道在洱海上打捞漂浮的垃圾,现在则是村里的两污整治宣传员,经常跟着巡查巡户小分队,劝说各家各户做好自家的污水处理和庭院清洁工作。“总书记来过以后,大家的环保意识确实都有很大提高,现在我们买菜都自觉不用塑料袋,洗衣要用无磷洗衣粉,垃圾都放到收集桶里。连小孙子都明白这些道理。”

采访间,到小院里参观留影的客人始终没有断过。如今,李德昌的家已是村里的热门“景点”,每天慕名上门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最多的一天曾经达到了四千多人,还有来自十多个国家的外宾。尽管生活的宁静被打破,但老李仍然坚持开门迎客,谁都可以不打招呼进来参观。

“这个院子我一直保持着总书记来时的原貌,今后也会一直保持下去。”李德昌诚恳地表示,有不少人曾经找到他,希望利用他的名气为产品做宣传,都被他婉拒了。“我觉得,如果这个院子搞成商业化就对不起总书记,正能量比钱更重要!”

李德昌透露,自己现在最想建个“乡愁文化馆”,把本地的一些文化遗产,比如扎染、剑川木雕放在里面展览,留一些东西给后人。

“我文化不高,但总书记说‘乡愁’,让我很受启发。总书记那天还对我们说:‘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我想,我们这里气候好,适合生活,再把洱海保护好,把文化传承好,我们的生活确实还是值得自豪的。”谈起自己的打算,老李的眼神亮了许多。他说,对于自己的想法,老伴也很赞同。现在古生村的村规民约也明确写入:要保护洱海环境,要留住古村古树,要遵守建设规划,要乡愁永存古生。

“我们盼着总书记再来大理,再来我们古生村做客。”李德昌期盼地表示,“洱海的水现在更干净了,看到水更清澈,乡愁更浓,总书记会高兴的!”

记者手记

绿水青山让中国更美

□ 姚鹏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

这里青山逶迤,碧海浩渺,风云奇谲,田园如歌。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让人梦萦魂牵。

这里是亚洲文化的十字路口,悠久的南诏文化和优雅的白族文化在这里汇集,凝结成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璀璨的人文遗迹。

无论时光荏苒,任凭白云苍狗,大理,始终是一首流动的诗,是一幅壮美的画。自然与人文的珠联璧合让大理成为美丽中国和乡愁中国的最佳代表,而保护好洱海这颗高原明珠,让大理这幅千秋画卷永不褪色,无疑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云南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要珍惜,不能在我们手里受到破坏。”

这一句句深情的叮嘱,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洱海,对大理的牵挂,而这,也是全国人民的牵挂。

两年多来,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保护洱海,通过实施“七大行动”,出台“洱海最严保护令”,以刮骨疗毒的决心,让洱海迎来了近年来水质最好的时期。“给子孙留下最好的洱海”,是大理人对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回答,也是向全国人民交上的一份答卷。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生态文明建设空前重视的背后,是一个政党深沉的民生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担当。洱海的治理,同样呼应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体现了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只有山水与乡愁并存,自然与人文和谐的中国,才是人们期盼的美丽中国,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为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可以期待,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洱海一定会更清,中国一定会更美,“绿水青山”一定会转化为惠及每个人的“金山银山”。

上篇:第二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妇女论坛在京举办
下篇:永远不走的红军工作队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