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9/2017091284de20038a334c2d8b4e0bf65e79dc87.jpg
刘金莲(中)与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合影。 刘金莲在自家窑洞里接受采访。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乔虹 党柏峰□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9/12/042141.html

等待处理…

延安插队时的“老房东”刘金莲:

说梁家河新故事 盼总书记再回家

2017/9/12

刘金莲(中)与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合影。

刘金莲在自家窑洞里接受采访。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乔虹 党柏峰

□ 刘晓军

连绵不断的细雨,阻挡不住游客的脚步。刘金莲家的院子里,不断有游客慕名而来。

“总书记当年插队时就住在你家?”“照片上总书记身边的人就是你吧?”有游客问。

“是。”浓重的陕北口音回答。类似的对话,每天都在重复。

从两年前“近平回来”的第二天开始,就有游客不断敲开刘金莲家的院门。对国家领导人生活足迹的好奇,对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初心的追寻,促使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接连而至,“从哪儿来的都有,有陕西本省的,还有外省拖家带口的,广东、福建、黑龙江的都有,甚至还有外国人呢。”

面对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游客,今年已经67岁的刘金莲,干脆敞开了大门,做起了生意。她在院子里一间平房内摆上红枣、小米、布鞋、鞋垫等出售,“红枣、小米是我们梁家河的特产,那布鞋,就是总书记年轻时,在我们梁家河上山受苦(陕北方言,泛指下力气干农活)穿的。上次回来,我送给总书记两双布鞋和几副鞋垫,鞋垫上就绣着‘情系梁家河’的字样,总书记还坚持留了钱给我。”

在刘金莲的眼中,无论是当年那个土窑里常常看书一看就看半宿的“后生”,还是带着大伙儿打淤地坝、建沼气池、修梯田的大队支部书记,再到现在全党的总书记,“近平一点儿也没变,还是那么慈平(陕北方言,意为待人亲切、随和),他的心一直都和我们老百姓在一起!”

“从土窑洞到新楼房,做梦也没想到”

对于远道而来的游客而言,刘金莲家中最富吸引力的,还是那孔窑洞——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窑洞右手边是一盘长长的土炕。煤油灯、旧式木桌、铺盖卷儿、灶台、泛黄的报纸……屋里的摆设,试图复原知青插队时居住的场景。

48年前,就是在这孔窑洞里,不到16岁的习近平度过了初到陕北的时光: “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那里一待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但其实,土窑洞早已空置。刘金莲的孩子们已到县城工作生活,现在只剩下她一个人住在老窑旁的一孔新窑里。不过很快,她也要搬走了,“搬到镇上去。”

刘金莲的新房子位于距离梁家河村5公里外的文安驿镇上,名叫“梁家河小区”,是移民安置房(2013年延川遭遇强降雨灾害,灾后重建时实施了移民搬迁),小区里一共有4栋6层小楼,住的都是梁家河的村民。 刘金莲的新家是小区内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三室楼房,“房子我个人掏了一万多元钱,剩下的都是政府补贴的。”

去年6月,新房落成,村民陆续搬了进去。但因为一直没有空闲装修,刘金莲暂时还住在新窑里,只待装修完工后就搬进去。

出生在土窑洞,成家后又在窑洞里住了几十年的刘金莲说:“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会住进楼房。”

“有了新农合,生病不再硬扛着”

上了年纪的刘金莲患有哮喘、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肾结石等慢性病,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她看病有了保障。

2015年上半年,刘金莲感觉胳膊疼,到医院检查后发现长了个瘤子,做了手术,“花了3万元钱,报销了近一万元,帮了大忙。”刘金莲告诉记者。

“如果再生病了,我可不会硬扛着。”刘金莲说。

除了新农合,包括刘金莲在内的梁家河村民也都有了养老保险,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享受到不同档次的老龄补助。

40多年前,身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带领梁家河的乡亲们发展生产,他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

两年前,走进刘金莲住的窑洞,掀起饭桌上的笼布,露出的是白生生的馒头和金黄的油馍馍。习近平一眼就认出了这种用软黄米面炸成的圆圈形油馍馍。

“现在生活怎么样? 平时吃些什么?能吃上大米吗?常有肉吃吗?收入靠什么?……” 重回梁家河,无论是在与刘金莲的对话中,还是与村里乡亲们拉家常时,总书记一直在关切地询问。

“吃的、穿的、用的啥都够。”是时,刘金莲告诉总书记。

两年后的今天,刘金莲早已不再为吃穿发愁,“平时吃的都是白馍、白面,大米和肉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

更令刘金莲意想不到的是,大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她,年过花甲还成了“上班族”,拿上了工资卡。

2015年5月,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公司成立,集中培训、规范上岗。刘金莲和不少村民成了公司员工,按月领薪,旱涝保收。1200元的保洁员工资,再加上卖土特产和手工艺品的收入,现在她每月的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日子是越过越红火。”说话时,刘金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家家户户过上好光景,日子更有奔头”

“现在的窑洞一点也不破旧,都是新修的石窑,还有崭新的农家小院;树,满眼都是树,远处的山都是绿的,黄土高坡没有黄土;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就立在柏油铺成的村道两侧,村里文化广场、超市、公厕一应俱全……”采访时,来自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大二学生加悦正站在刘金莲家的小院里,拿着手机通过校园网为全校师生直播自己的梁家河之行。

“荒山、破旧的窑洞……”想象中的图景似乎已永久地驻留在了梁家河村史馆的照片里。刘金莲家乃至整个梁家河的变化,彻底颠覆了这个“90后”女孩对陕北农村的认知,“变化让人震撼。”加悦直言。

就在两年前,在重返梁家河后,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发表演讲时说:“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更美的愿景就在不远的将来—— “村民搬迁到镇上后,将实现居住在城镇、产业在农村,进而梁家河将成为一个住有所居、居有其业、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的现代化新农村。”对于梁家河的未来,村第一书记杨宝剑满怀憧憬。

两年前,离开刘金莲家时,习近平握着她的手说:“等我有空,有时间,还会来看你们的。”

两年后,刘金莲和梁家河的乡亲们都在盼望着:“梁家河的日子好了,我们想给总书记捎个信,让他放心,盼着他再回梁家河,看看这变化!”

记者手记

挖掘梁家河“大学问”办好延安“大学校”

□ 党柏峰 刘晓军

8月29日,陕北高原雨雾蒙蒙,青山绿树,空气清新。从延安出发一个多小时,就是延川县文安驿镇。“习总书记当年插队的地方就在这个乡镇的梁家河村,离镇政府5公里。”司机刘师傅向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介绍。

汽车拐进入村的乡间公路,路面不宽,但很平整。“现在的梁家河已经大变样了,当年习总书记在的时候交通不便,出行能坐拖拉机就不错了,到延安虽然只有70多公里的路,但是去一趟却得花半天时间,现在道路畅通,已经成了学习旅游的热门地点。”刘师傅说。

虽然秋雨阵阵,颇有凉意,进村的停车场仍然停满了车辆,不时还有旅游大巴开来。

路边种着谷子、玉米等庄稼,今年雨水多,农作物长势喜人。一路走过,知青淤地坝、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旧址、知青旧居……不时映入眼帘,岁月流逝,当年知识青年们生活战斗的经历仿佛就在眼前。

村里道路两边房前屋后栽植了景观树、种植了花草、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一幅新农村景象。村民刘金莲家,是当年习近平到村里的第一所住处。小院干净整洁,那口大石碾子还在,窑洞墙上的年画里,习近平亲切而自信地微笑着。“2015年,总书记回梁家河,来我们家了,这是我们全家和总书记的合影。”67岁的刘金莲把合影相框放在显眼的位置。如今的她在家里开了个小店,卖当地土特产。在记者采访的一个多小时里,先后来了四拨游客,小店里挤得满满的。刘金莲边和记者聊,边忙着招呼顾客,报价格,时不时还通过微信扫码收钱,“收入比原来强多了,生活也是越过越好。”

刘金莲的女儿张彩梅成立了一家延川梁家河村青山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专门加工小米、杂粮等农特产品。张彩梅的微信朋友圈里,发得最多的就是公司产品的推介,业务挺忙,网上的订单还不少。

梁家河村年轻的第一书记杨宝剑说,近年来,梁家河村牢记习近平同志两次回梁家河亲切讲话和“四封复信”嘱托,以“传承延安精神,弘扬知青文化”为指导,围绕打造“延川·梁家河”品牌,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基地、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三观”教育基地这一目标,大力发展旅游、山地苹果、养殖三大产业,2016年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17987元,相比2014年将近翻了一番。

梁家河的变化正是近年来延安全市发展的一个典型。

2017年8月7日召开的延安市五届三次全会上传来消息,上半年,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效,经济增速达到了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了5.6%和10.8%,都是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46元,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17元,增长8.3%。完成了扶贫对象核实和数据清洗,脱贫攻坚和问题整改工作在全省交叉检查中排名第一。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梁家河村委会院子里醒目的标语下不时有人合影留念。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上山下乡插队在梁家河生活了7个年头,他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挖掘梁家河‘大学问’,办好延安‘大学校’,搞好干部‘大培训’,不断补足精神之‘钙’,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表示,“要把群众满意作为追赶超越的最终目的,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上篇:没有了
下篇:宋秀岩会见德国妇女代表团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