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庆
母亲文化不高,仅读过5年私塾,却爱好写日记。每天晚上,母亲收拾好餐桌后,便戴起老花眼镜,伏在桌边,执着地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简练质朴的文字记录在她的日记中。
从母亲退休那年起,她就开始写日记,每年厚厚的一大本,至今已写了30多本。
母亲的日记中,绝大多数记载的是家事。诸如教育孩子的心得、当家理财的体会、亲友交往的轶闻、生活往事的感慨等,还有邻里相处的点点滴滴。母亲说,每天不记载这些见闻感受,总觉得生活缺少了些什么。
母亲的日记,如实地记载了她大半辈子的生活感受。她把从上私塾起,几十年间的种种欢乐与辛酸、顺畅与苦恼、幸福与忧闷,按时间顺序一古脑地记述了下来,其中有些还是鲜为人知的“秘密”。如母亲做姑娘时,受抗日救国思想的影响,曾与几位伙伴一起偷偷报名考入新四军开办的培养人才的“苏北建设专科学校”,后来被外祖父发觉,徉称病危将母亲骗回,从此母亲便与该校失去了联系。这一段历史母亲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
翻阅她老人家的日记,我们既了解了母亲的生活阅历和思想过程,还激起了对往事的回忆以及对流逝年华的回味……如母亲写的上世纪60年代绞草绳包一事,就让我想起了当年的勤工俭学生活。那时,我们兄妹一放学便赶紧往家跑,每晚每人不绞好两个草绳包是不能上床睡觉的,最劳累的要数母亲,她每天除了忙家务,照顾我们兄妹三人,服伺年老多病的婆婆外,还要绞草绳包一直到深夜,常常是我一觉醒来,还看到灯光下母亲弓着腰绞草绳包的背影。
母亲的日记,还是持家经验的“宝典”。什么腌咸菜、腌萝卜干、糟鱼、风肉等等,在日记里都有详尽记载。一次,妻子听别人说自制的“豆酱油”味道非常鲜,就想学着做,但不知道如何做。我们便翻阅母亲的日记,里面果然记载得清清楚楚:“农历小雪后,将黄豆泡在水里浸润、淘洗干净,去掉浮在水面的次豆,然后放在锅里煮熟闷上一夜,第二天捞出,晒到适中的干度,置竹匾中,上铺稻草或加盖小棉被,一周后,就成为淡黄色的霉酱豆了。在阳光下照透后,用水泡在陶质缸里,放置阴凉处,待发酵的豆子润透后,再加入食盐和姜片,直至酱油豆汤呈淡黄色便可食用了。”我们买来黄豆一试身手,制成的酱油味道好极了。
母亲的日记,也是处事做人的“哲学”。在母亲的日记里,有不少篇幅记载了她老人家几十年来与邻居的相处之道。如“要得邻帮你,你得先帮邻;邻居好赛金宝,关键你要先对别人好。”有一次,我家门被敲得山响。正午睡的母亲惊醒后赶紧起身去开门,原来是一楼的邻居。她满面怒气,责怪我家接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管漏水,使她家壁橱里衣服、棉花胎都受潮发霉。后来经排查不是我家水管有问题,而是六楼太阳能热水器出水管接口漏水,滴滴嗒嗒地正顺着我家的水管往下流。母亲友好地叫一楼邻居上来看实情,同时叫我帮助修复了水管。一楼的邻居很是感动,连连向我们道歉,又向我们表示感谢。
这件事在母亲日记里有详细记载,并写下感悟:邻居之间误解的事并不少见,如何对待误解恰是一门学问。面对邻居的一时误解,不能一听就光火,也不要让他们在实据面前难堪,应当设身处地替他们着想,帮他们一起找到问题的根源,消除误解,解决问题。如果大家都这样做,邻居之间就很容易和睦相处,以后遇到什么事也都能互谅互帮了。
多年来,母亲坚持不懈地写日记,不仅充实了她退休后的生活,调节了她老人家的身心,还留给我们一份精神遗产。它不但让我们了解了前辈的当家经验,还给我们乃至我们的后辈一种启发,一种教益,使我们更加和睦地过日子,更加本分地做人,更加宽厚地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