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9/2017090970f1f78860414b11b79ea227ed3a0f21.jpg
宋雪琴在自家院子里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袁鹏 文/图 路麻滩村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五竹镇的一个贫困村。两年多前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9/09/042084.html

等待处理…

甘肃省渭源县路麻滩村回访——

“农民脱贫的主动性真正调动起来了!”

2017/9/9

宋雪琴在自家院子里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袁鹏 文/图

路麻滩村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五竹镇的一个贫困村。

两年多前的一个阴雨天,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来到路麻滩村,踩着泥泞的村道,一脚泥、一脚水地到一户户村民家采访,村民们苦恼的神情至今历历在目。当时村里没有幼儿园,适龄的孩子们只能待在家里;也没有自来水,许多家庭只能到远处挑水吃;仅有的一家村卫生室也缺医少药,村民们看病极不方便……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路麻滩村采访,发现短短两年,村庄面貌已今非昔比:泥泞的村道已被干净的水泥硬化路取代;村小学经过整修,孩子们上学的条件得到了改善;村幼儿园已经竣工,村里的孩子们马上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接受学前教育;大部分村民喝上了自来水,用井供水的94户村民也可以在集中供水点就近取水;电网改造已全部完成,卫生所也升级为标配;新修的村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有的打球,有的跳舞,生气勃勃……

让记者更欣喜的是,路麻滩村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笑容多了,想法也多了,有一股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的心气儿。五竹镇党委书记郑强将此概括为:“政策发力,贫困村农民脱贫的主动性真正调动起来了!”

“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们也一定要努力”

一栋崭新的砖瓦房,12间屋子,外带一间临街铺面和一个宽敞的院子,这是路麻滩村贫困户刘春宇和张小琴夫妇的家。

“过去,我们家是村里最穷的人家,住的房子是几十年前建的快要坍塌的土房子,家里几乎没什么家具、电器,如果不是这几年的好政策和妇联干部的关心,我家的生活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好。”刘春宇对记者说。

刘春宇身有残疾,妻子张小琴视力不好,两个年幼的孩子还在上学,家里还有两个老人,全家的生活主要种几亩地维持,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修一栋新房子,对刘春宇夫妇来说是不敢想象的事。2015年,刘春宇家被列为异地搬迁项目实施对象,获得了一笔项目资金,加上贷款,建起了现在这栋宽敞的新房。

利用新房的临街铺面,刘春宇夫妇扩大了之前经营的小杂货店,增加了经营品种,生意比以前好多了。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在甘肃省妇联帮扶下,刘春宇夫妇搞起了养殖,去年他家羊的存栏达到了20头,今年还养了一头肉牛。

在路麻滩村,刘春宇家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以住房为例,截至目前,除了通过实施异地搬迁项目解决了部分村民的住房安全质量问题外,村里还依托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计划在今年完成13户D级危房的改建,目前已完成7户,剩余6户也已全部开工改建。

“这些年国家的政策太好了,妇联的帮扶干部们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这么好的政策,我们自己也一定要努力,不能总是靠政府,我要把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站在新建的房屋前,刘春宇笑容中透着决心和信心。

“变化的不光是收入和生活条件,还有人心”

在村民宋雪琴家宽敞明亮的新房子里,记者看到一双刚刚做好的手工绣花拖鞋。“前些日子我参加了村里组织的手工编织培训,以后在家做手工,也可以赚到钱。”宋雪琴说。

她告诉记者,听说邻村姐妹们靠手工编织也赚到了钱,她有了兴趣,也开始学着做手工编织。宋雪琴的丈夫有古建彩绘的技术,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她也不愿偷闲。

路麻滩村原来是一个空壳村,没有集体经济,缺乏产业支撑,种植结构单一,青壮年村民在家里赚不到钱,纷纷外出打工。近年,当地政府开展脱贫攻坚行动,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路麻滩村发展马铃薯产业、劳务产业和生态旅游等,路麻滩村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的收入日益提高。

目前,全村一半多耕地都种上了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到1500多亩,马铃薯产业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中药材种植面积也达到了600多亩;借助省妇联的帮扶,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门从事家政服务业;利用村庄地处渭河源景区带的一优势,路麻滩村绿化辖区内道路,整治环境卫生,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农户积极性,引导他们加入旅游服务业。

村庄产业的多样化,让村民的增收渠道大大增加,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选择回村发展,昔日的空壳村渐渐有了人气和活力。一组数据可以清晰地说明路麻滩村这几年的发展:2013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0户611人,到2016年已脱贫132户573人;2013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0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251元,截至2016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7815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增加到4568元。

在宋雪琴看来,这些年村里变化的不光是收入和生活条件,还有人心,她说:“这些年国家政策更好了,各种各样的新鲜事儿多了,人的想法也多了,大家都在想办法怎么去赚钱,搞好发展,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村民有了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劳动之余,路麻滩村村民如今也有了自己的休闲活动。广场舞是村民在记者采访时提及最多的活动之一。

村支书曹荣林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或是在家里看看电视,或是串门聊天,生活比较单调,邻里间也容易发生矛盾,这几年,村里先后建起了村民活动中心、村民文化广场,闲暇时,村民们在广场里打打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跳跳舞,健身成了村民生活中的新内容。节假日村上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等。这些活动,不但让村民们增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最重要的是加深了村民间的交流,促进了文明和谐之风的形成。

村民们思想状况、精神面貌的变化还体现在对自身和村庄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更大的积极性。

“过去,不少人坐等政府救济帮助,现在有等靠要思想的人少了。”五竹镇镇党委书记郑强告诉记者,“这些年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村民们自身的努力,最明显的变化是,村民们主动脱贫的意识、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了;参与公共事业、自治管理的意识增强了。”

在采访中,村民们的一张张笑脸,一个个增收致富的想法,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记者看到了这个村庄的希望和未来,也看到了西部农村的发展前景。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河山岩古村:如何延续“天人合一”理念?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