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8/201708220be56681272f4e268ef13680b79a6f5e.jpg
黄菊梅、李彩芳、解金璇祖孙三代合影。 本报记者采访解建勇一家。(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徐建军/摄) ■ “走亲戚”档案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8/22/041518.html

等待处理…

河北正定塔元庄村的解建勇一家:

总书记的四点希望,在俺们村正变成现实

2017/8/22

黄菊梅、李彩芳、解金璇祖孙三代合影。

本报记者采访解建勇一家。(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徐建军/摄)

■ “走亲戚”档案

时间:2013年7月11日

地点:河北省正定县正定镇塔元庄村

家庭:解建勇家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长路 周丽婷 谢威 张园园

对塔元庄人来说,习近平总书记一点也不陌生。

1982年至1985年,在正定工作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习近平给这里确立了“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思路,由此改变了许多村子粮食生产单打一的模式,开始学会“为城里人服务,掏城里人腰包”。

因此,这里的村民见到他时,会脱口而出:“老书记好!”

2013年7月11日~12日,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一站就是塔元庄村解建勇家。

“那天上午10点多,总书记就来了我们家。”时间已过去4年,女主人李彩芳依然会兴奋地搓着手,回忆自己一家三代和总书记一起坐在沙发上,算家庭账、拉贴心话的场景。“当时还是有点紧张,但总书记说的都是‘家常话’,我们也就直接回答。”

即将在韩国继续留学生涯的儿子解金凯觉得,总书记的那次“串门”,让自己更坚定了“走出去”的志向,“所以我才会在研究生阶段选择经济学。”这个当年第一时间把QQ签名改成“总书记来我家”的大男孩,如今印象更深刻的是总书记嘱咐他:“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姥姥黄菊梅则记着总书记说到的“小康”。如今,她每月可以领200元养老金,楼上的女儿家和楼下的自己家,都是127平方米的三居室,物业费、暖气费、水费、电梯费全由村集体承担,天然气每年每户补贴700元,有线电视、医疗费用、农合农保集体承担一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村里全给上,再算上家里还有出租的房子,“俺觉得已经是小康啦。”黄菊梅咧开嘴笑着说。

其实,塔元庄人都知道,能离小康越来越近,根子就在“听党的话、听老书记的话”。

将时针拨回1985年,现在年过七旬的黄菊梅仍记得:“那会儿,总书记还是咱们的县委书记哩,他就骑着自行车来的村里。”

“老书记”为正定留下了发展的希望、富起来的路子,他当年和大家一起吃“大锅饭”、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四处调研的身影,深深印在了正定人心里……

“我记得,就是在那时,村里有了养鸡场、有了养猪场,生活一天天见好。”文化程度只有小学的黄菊梅说,“我知道,‘老书记’一直惦记着这里,我们一定要好好过日子。”

“我妈说得对!”接过母亲的话茬,李彩芳给记者算了笔账,家里的3亩土地已流转给村里,每年收入6000元,每人每年还有村里发放的1000元分红,“可比之前光种地强多了,而且,村里每月为每个村民发放2斤米、5斤面和1斤油呢。”

村里的福利好,从土地里抽身出来的一家人也没闲着,2013年,塔元庄村联合河北慧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打造了河北首家电子商务产业园,2015年,李彩芳在公司当起了保洁员,每月有近2000元的工资,丈夫解建勇则在县城做焊工,每月可收入3000多元。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解建勇一家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再只是吃饱穿暖、住新房,而希望更有获得感的未来,一双儿女的成长成才便成了全家未来的希望。

女儿解金璇已经13岁,客厅茶几上,满满当当放着的,就是这个六年级小学生的奖状,一说到自己的理想,她会一脸憧憬地大声说:“我长大后想当兵!”

“我常跟她爸爸说,咱们好好干活儿,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让总书记放心。我们也常教育孩子们好好上学,做好人,将来好好工作,为国家做出贡献。”李彩芳眼中的未来,实际又朴实。

来塔元庄时,总书记提了4点希望——“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提前实现小康村”。如今,这四句话被写在村民中心门外的墙上,村里人都觉得,总书记的希望,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如今,“塔元庄”的农产品,畅销京、津、冀、鲁、晋、豫等多个省市。到2016年年底,塔元庄村集体收入超过1000万元,固定资产过3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9万元;

老年人养老有专业化服务机构,还专门引进光彩金居养老服务工程,提供异地休闲养生养老;

在滹沱河北岸的河滩地上,村里栽植了2000多亩的林带,打造森林公园,还在建设全国最大的室内水上运动项目;

塔元庄博物馆、购物中心、演艺大舞台和星级酒店正在谋建之中;

……

日子越来越好,这家人心里,似乎只剩下一个缠绕了4年的“小遗憾”——“那年总书记来家里,我们太紧张和激动,竟忘了给他倒杯水。”李彩芳说。

如今,每当在电视上看到总书记,黄菊梅总会念叨,“老书记”什么时候再回来看看,“我们一定不能忘了,给他倒上一杯水,再好好说说如今的好光景”。

记者手记

“好日子”是现在,亦是未来

□ 张园园

在塔元庄,解建勇一家既普通又特别。

普通的是,和其他村民一样,这些年随着塔元庄日新月异的发展,这户普通的农民家庭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日子过得踏实安稳。

特别的是,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让这原本平凡的一家子在别人眼里多少有了点儿“不同”。

在外,老实低调的一家人并不愿意过多讲述那次“特殊经历”,依旧辛勤劳动、各自努力。然而关上门,一家人又时常会回味与“老书记”习近平的那次促膝谈心。每每想起“老书记”的关怀与嘱咐,心里便多了一分温暖与动力——过上好日子,还要把日子一直过得红红火火。

这是解建勇一家的心里话,更是千千万万农民的期盼与心声。

这次采访中,记者看到,“过上好日子”这一朴实的梦想在塔元庄正逐步成为现实。农民住进了全新的电梯楼,青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孩子们上学有了班车接送,养老有了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居住在乡村,生活像城市”在这里生动呈现。

村里发展势头强劲,大家奔着好日子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也更足了。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了塔元庄人这种不忧现在、不惧未来的自信。

问及解家人对未来的想法,三代人答案不一,年青一代憧憬出彩人生,中年夫妻追求更高生活质量,老年人希望亲人相亲相爱,可他们的交集点却是共同的——“用自己的双手努力,把日子过得更好,让总书记放心”。

这样的明朗未来,在已进入小康的解家人和整个塔元庄人心中,可期可遇。

解家人的幸福,正如客厅墙上挂着的那幅蝶穿牡丹的十字绣品。它由黄菊梅老人亲手所绣。老人识字不多,却认得绣品上面的两个字——“家和”。当初绣制这幅绣品时,老人一针一线的功夫里,织进了全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老人期待不减,在她眼里,“好日子”是现在,亦是未来。

上篇:群团改革要抓实见效深入基层
下篇:鼓励运用PPP模式推进养老服务发展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