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8/2017081233428f84eef24b0f8259ed8075fff986.jpg
稻谷示范田格外翠绿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许真学 十几年前,重庆市潼南区米心镇高坎村是有名的穷村,70%的村民外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8/12/041243.html

等待处理…

重庆潼南区米心镇高坎村回访——

干群合力 穷村逆袭成产业名村

2017/8/12

稻谷示范田格外翠绿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许真学

十几年前,重庆市潼南区米心镇高坎村是有名的穷村,70%的村民外出务工,村里大片土地撂荒。为了实现产业富村,高坎村历经三次探索。

第一次是2008年,村“两委”带领村民发展粗放型山地蔬菜,全村遍种南瓜、冬瓜和榨菜,但由于交通问题,蔬菜严重滞销,粗放型山地蔬菜种植在高坎村宣告失败。

2010年,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继续寻找新的致富产业。得知别村发展养鸭、养虾致了富,高坎村也引进一个养鸭场,并尝试在农田养虾,但因为水土不服,养鸭场夭折;因为缺乏经验,养虾也未能成功。

之后,潼南县大力扶持蔬菜基地建设,高坎村决定乘此东风,开始第三次产业探索,再度发展蔬菜产业。返乡创业者陈原文带头承包土地种蔬菜,蔬菜基地建成了,政府也配套完成了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几十户村民开始加入蔬菜种植队伍,村里的蔬菜产业初具规模。2014年,在外办企业的村民蒋夕辉回村流转了1200亩撂荒地,在村里建起了中药材种植基地。

2015年4月,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赴高坎村采访时,村子的第三次产业探索初获成功,记者以《找准一产拓展二产 穷村大变样》为题,由《中国妇女报》进行了报道。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高坎村的产业发展得如何?产业富村之路是否越走越宽?7月中旬,记者再次来到高坎村,所见所闻远超记者的想象:村里的土地种满各种作物,除了蔬菜基地、中药材基地,还有花卉大棚、稻谷示范田、果园和养鸡场等,多种产业齐头并进。村党支部书记蒲全文介绍说,现在村里有六家农业公司一起发展,80%的土地完成了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企业老板开车入户接送村民到基地打工,回村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村里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本村企业+引进公司,多种产业并进

记者走进高坎村的花卉大棚,一株株非洲菊开得正艳。这是返乡创业者陈原文在蔬菜基地之外拓展的新产业。这位村里的创业领头人创办的潼南沙原农业有限公司,这几年不但将蔬菜卖到了重庆、成都等地,带动村民致富增收,还利用价格优势,让这些本地出产的非洲菊占领了潼南区市场。

最初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蒋夕辉,如今又入股了村里引进的企业——重庆宽田农业公司,产业也从原来单一的中药材种植,发展成为集药材种植加工和林下鸡养殖为一体,种植的中药材卖到了成都、攀枝花等地。

在本村企业发展的同时,这三年高坎村又努力引进外来企业入村承包土地发展产业。2016年9月,在陈原文的引见下,创业者李金鹏来到高坎村,注册了重庆市蓬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包了800亩撂荒的土地开始种植瓜蒌。

记者看到,一排排整齐的瓜架搭在高坎村的山坡上,在绿叶稀疏的瓜棚下边,是一个个半大的青绿色瓜蒌。“10月份就可以采摘了,今年应该能收回成本。”正在山坡上为瓜蒌灭虫的李金鹏告诉记者,在他考察的村子中,高坎村并不是基础条件最好的,甚至可以说外部条件还有点差,“不过,村里的党员干部最热情,在这里发展,我有劲儿,有信心。”

李金鹏第一次走进高坎村考察时,就感受到了村干部们的热情,他们很急切地想把他留下来:“你看哪一块地适合你的产业,我们想办法帮你流转,水和路的问题我们也努力给你解决。”果然,在短时间内,800多亩土地就流转了出来,路通了,水也引来了,瓜蒌顺利下种。如今,李金鹏已计划建立一个就地加工瓜蒌的车间。

在公路的另一旁,是一片稻田,阳光照耀下的稻谷显得格外翠绿。这是村里引进的另一家企业——重庆市聚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稻谷示范田。“这些米走上市场,能卖到每斤4元,而且十分畅销。”蒲全文说。

“平坦些的土地种上粮油作物和花卉,山坡上的土地发展中药材和瓜蒌,在靠近村办公室的地方我们还要建一个采摘园……”蒲全文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村里的产业布局。

米心镇党委副书记肖杰告诉记者,高坎村并不是全镇基础条件最好的村子,但却是全镇产业发展最好的名村。这主要得益于干群齐心谋发展,只要企业来村子考察,村干部们都会努力把他们留下,这也是高坎村成功的重要因素。

村庄产业发展 吸引村民回乡

据蒲全文介绍,这几年里,高坎村扶持起了2家本村企业,引进了4家外来企业,其中2家与本村企业联合发展。目前,高坎村全村5411亩土地,除农户们留下20%土地自种外,80%的土地都流转出来发展了药材、蔬菜、水果、花卉、粮食和油料作物种植,村里再也没有撂荒地。

村里的企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们实现了就近务工。

“我想都没想过,种瓜蒌的来了,我还能在村里打工。”62岁的龙桂芳说,她家里的一亩多地都流转给了蓬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空闲时,她就到基地打工。60岁的杨振顺也将家里的田地都流转了出去,如今,他成了蓬野农业公司的长期雇员,每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

“在村企业用工会优先选择本村村民。企业有哪些方面的用工需求,村上还会组织大家进行培训,尽量让村民能在家门口就业。”蒲全文说。

村里有了多种产业,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也陆续回了家,并不再外出。2013年就返乡的王明军被村里的鹏达种植股份合作社聘为管理人员,每年有3万多元的收益,他妻子还在新居开了家小超市,以补贴家用。“回到家乡,父母孩子可以一并照顾,没有了后顾之忧。”王明军说。

2015年,在外做泥水工的陈定先也带着妻儿回了村,种起了糯玉米,养了山地鸡,两年的时间里,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了如今的200亩。目前村“两委”正动员他去注册一家公司,带动村民共同发展。

这几年,随着村庄产业的发展和融合,高坎村的就业和增收机会大大增加,外出务工人员比例从70%下降到了50%。

探索村企改制 壮大集体经济

村庄产业发展了,村民收入增加了,高坎村如今又开始探索壮大集体经济的方式,让村民在获得土地流转金和务工收益之外,能够享受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分红收益。

蒲全文告诉记者,从今年3月开始,村“两委”就计划对村集体所有的鹏达种植股份合作社进行改制,将其改为集体股份制合作社。集体经济投入建设的基础设施折合成股份占比两成,村民除了每年每亩获得300斤稻谷市场价折现的土地租金外,每亩土地还折合成500元入股资金,村民也可现金入股,村民总占股四成。合作社交由企业专业经营,企业占股份四成。合作社赢利后将根据占比进行分红。“具体改制工作将于近期正式启动。”蒲全文说。

除了村企业改制,在村里发展的企业也正在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共同发展的模式。李金鹏说,瓜蒌的种植周期是3年,如果成功了,家里有土地的农户也可以和他一起种,他包回收。

产业发展的同时,高坎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记者两年前到访时刚建完的新村二期的花园洋房,如今已全部入住,村民们自发出钱出力组建了物业管理部门,小区里干净整洁。村里还建立了老年活动室,村民们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由20余名妇女组成的新悦妇女志愿队,时刻关注着村里老人们的健康与安全。

记者采访时,村民杨振顺指着家门前一条即将硬化的土路说:“田土都种上了,交通四通八达,我们村比以前更有希望了。”

的确,高坎村,正向着下一个充满希望的五年迈进。

上篇:没有了
下篇:家庭养猪,不可一禁了之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