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参加“建设工地小候鸟驿站”爱心暑托班的“小候鸟”在老师指导下搭建积木。 (图片来源:青岛日报)
编者按
暑期,很多留守儿童进了城,与远在城市里打工的父母团聚。但其中很多情况却是,父母依然需要整日在外工作,只有晚上一家人才能相聚。孩子其实只是换个地方留守,而且,因为没有人监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近两年,在民政部提出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行动”的作用下,在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措施的指导下,我国留守儿童人数有所减少,但留守儿童的暑期问题,依然令人担忧。对此有专家建议,希望父母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尽可能地多陪陪孩子;希望公益机构和相关部门做到精准公益,帮孩子度过一个安全有意义的假期;希望继续得到政策上的支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减少。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富东燕
短暂相聚还是换个地方留守?
“你是愿意妈妈在外面工作,还是愿意她回老家陪你?”当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问9岁的丽丽时,她怯怯地说:“我愿意妈妈回家。” “上一次来北京找妈妈是很小的时候,我都记不清了。”丽丽说。
丽丽是小年的大女儿,她还有一个弟弟,比她小一岁多。这个暑假,妈妈把她和弟弟从甘肃礼县接到北京,丽丽终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了。7月29日,妈妈专门请了一天假,带她和弟弟去了天坛公园。
小年今年34岁,来北京打工已经近20年,她现在在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的一家高档小区里做住家保姆。小年的丈夫也在附近工作,一天做着三份工,上午在超市,下午在食品厂,晚上送快递,一直要工作到晚上12点。“我们那边在北京打工的人很多。他们也都像我一样,让孩子在老家上学,两口子出来赚钱。”小年说,“现在孩子放假了,我就把他们接过来见见世面,本想休息一段时间专门带他们玩的,但最近这家的大姐比较忙,我请不了假。”“这家的大姐人还是很好的,有时候我可以把孩子带来跟着我,但也不能总在这里,不太合适。”小年说。所以,丽丽和弟弟有时候跟着妈妈,有时候两个人自己在父母的出租房里写字、玩游戏,有时候跟着爸爸去工厂的宿舍玩。但只要不带在身边,小年就会心神不定,总担心他们的安全。
暑期,像丽丽和弟弟一样,来城市找父母的情况不在少数。
近日的某天中午,在北京郊区一个建筑工地搭建的临时生活区旁边,记者看到几个八九岁的孩子蹲在地上,每人手里拿着一个大面包,正在用面包渣喂蚂蚁。
“你们在哪里上学?”记者问到。
“霸州。”一个孩子随口说着,略带着一点口音。
“不在这里吧?”
“嗯,很远。”那个孩子回答。
“你们是放假了来找爸爸妈妈吗?”记者接着问道。
“嗯。他们在那里干活儿。”这个孩子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建筑工地说。
……
近段时间,一些地方的媒体报道了这样的案例:孩子从农村来城市找父母过暑假,但父母却无法从工作中抽身出来陪孩子,孩子只能“换个地方留守”。
“既然把孩子接来,就是想多陪陪他们,带他们玩玩。但这得看是否能请得下假。”小年解释道。
一个容易受伤的人群
留守儿童,一个脆弱、敏感的人群,由于父母常年陪伴的缺失,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最近有公益组织发布了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农村学校学生中,因父母均外出而无人照料的留守状态学生占近三成。这些儿童中,超一成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年不见一面;有11.4%的学生反映父亲或母亲最近离世,但7.9%的学生选择其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只有1.1%的学生选择对自己有“重度及以上影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此表示,“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中国人口死亡率仅为0.709%,但有11.4%的学生反映父亲或母亲最近离世,就如研究者所说,‘可以推断,学生反映的并不是真实情况,而是在发泄自己对父母的不满情绪。’说父母已死,且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心理。相信他们的父母看了孩子的回答,也会震惊、痛苦。”
小年对记者说,自己一年回去两三次,这已经是非常好的情况了,“我们那里的很多人经常两三年才回去一次,有的家的孩子对父母很陌生,有的小一点的孩子,都不认识父母。”说这话时,小年红了眼圈。
精准公益很重要
一个好的情况是,现在政府部门、很多公益机构和地方组织都相继组织了针对留守儿童或留守儿童假期的活动,力求用自己的资源和力量,让一部分留守儿童安全快乐地度过暑期。
这个假期,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2017年“七彩假期”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的通知》,要求各级团组织、文明办、教育部门、民政部门要动员引导团员青年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在暑假期间主要针对12个省份的902万农村留守儿童和部分城市流动儿童,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服务内容,通过“假期集中服务、专业队伍支持、用好活动阵地、就近就便结对、支持示范项目”等举措深化实施“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帮助和服务。
7月16日,广州候鸟慈善基金会发起“暑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公益活动”,通过12家“候鸟驿站”,为各地暑假来广州与父母团聚的小候鸟们提供亲子活动、作业辅导、安全教育、心理辅导、趣味体育运动等精准课件服务。计划活动时间7~15天,总共服务600名暑期来穗农村留守儿童。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曾多次搞过有关留守儿童暑期的活动,比如在甘肃组织的“蝌蚪见妈妈”行动,让留守儿童到父母务工城市与父母见面,通过与父母同吃同住、参观学习,体谅父母艰辛,疏解父母子女间的相思之情。
还有很多地方的公益组织和企业,每年假期都会开展多种多样的留守儿童暑期夏令营活动、交通安全知识培训活动等。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王萍表示,这些公益活动的出发点非常好,它们向社会倡导了一种方向,宣传了一种理念,就是父母应该想办法多陪陪孩子,要让父母意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这种理念要不断地去宣传,活动要继续多搞。”王萍说,她建议公益组织要做到精准公益,在做项目之前要先去充分调研,按需给予,这样活动的效果会更好。“公益组织的优势是灵活,没有固定的形式,这就为精准公益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帮忙一定要帮到点子上。”王萍说。
“吸引父母回家”的政策不断出台
熊丙奇说,放假了没人管的“假期孤儿”是很多孩子假期生活的共性问题,留守儿童因其特殊性,更加凸显。
“政府部门要为孩子的假期创造好的去处。”他呼吁,假期里把中小学的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对外开放给孩子,社区里的教育活动场馆,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地方对学生开放,同时,招聘一些义务的辅导员,来管理这些孩子。
“这样一来,既让孩子们的假期有了去处,减少家长的后顾之忧,又可以治理假期辅导班热的情况,也是解决留守儿童假期到城市里生活的好办法。”
在留守儿童的问题上,熊丙奇已经关注多年,他表示:“我们只是呼吁家长多关注孩子是不够的,还是要向政府呼吁,并给政府提供一些建议和办法。”他强调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二,一是让留守儿童跟随父母到打工地求学,但城市生活、求学成本较高,城市入学的门槛也很高。二是留守儿童所在地方政府应该给回乡的务工者提供职业培训和工作机会,把吸引外出务工者回乡和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熊丙奇提出的第二点,是目前政府着力倡导的方向。王萍对此也表示,谁都不愿意抛妻舍子在外面奔波,而加强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就可以把外来务工人员吸引回来,一家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作为国家层面的关爱行动,民政部去年决定,自2016年11月至2017年年底在全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力争到2017年年底将全国902万农村留守儿童纳入有效监护范围,杜绝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现象。同时明确,无监护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责令其返回。
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顶层设计对于留守儿童政策强有力的支持下,今年以来,各地相继依据政策指导,因地制宜的出台了相关办法。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也曾做过支持农村产业,以吸引外来务工者回乡的活动,该活动给留守儿童的家长提供发展基金和项目,鼓励他们回乡开展种养业,“我们在云南做过万寿菊的种植、竹鼠的养殖等,从项目的效果来看很好。全家人可以全部参与到该产业中,既可以赚钱,又可以一家人陪伴在一起。”
王萍强调说:“随着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等国家政策的不断落实,相信留守儿童的问题会逐步得到改善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