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平原上看风景,森林、草地、麦田,深绿浅绿鹅黄绿,一望无垠,绿色也随之起伏绵延,明丽的阳光洒在上面,色彩变幻美妙。
■ 宋美娅
现在我置身在瑞典乌普萨拉市,窗外花光树影,白云在蓝天下缓缓移动,清晨雀声鸣唱,绿草的清香暗中浮动。老房东家的草坪虽不及邻居家的那么厚实浓郁,也正儿八经地用自动喷灌器喷洒着。我在这里每天都看看国内新闻,知道现在国内各地普遍高温,西安、杭州、重庆,都连续数日炎热。
此刻我还穿着春秋衫,这里的温度20摄氏度左右,除了正午的阳光下有点夏天的意味,大部分时间凉爽适宜。当然,这里是北欧,气候自然是有差别,但是,瑞典人对大自然的态度,对环境小心谨慎的保护,也是他们这般岁月静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9年6月,我们有一个小组到瑞典考察访问,行前,瑞典驻华大使馆给我们简单介绍瑞典的情况,给的小册子里有一本叫“人类是大自然的客人”,介绍瑞典人谦虚恭谨地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对于大自然资源,仅取所需,还要不忘回赠。到达斯德哥尔摩的第一天,我就体会到了瑞典人对环境的尊重。
我们入住的酒店,位于斯德哥尔摩市中心,隔着广场对面就是斯德哥尔摩市音乐厅,每年诺贝尔奖就是在这里颁发,酒店不远处就是斯德哥尔摩老城。当年我一进房间,就看到了卫生间里贴着提示,意思是,为了减少水污染,请节约使用浴液;尽量减少清洗毛巾,需要清洗的毛巾放在一个筐里,不必清洗的放在另一个筐里;垃圾分类放置。卫生间没有一次性的香皂,酒店精心设计的皂液和香波瓶,瓶嘴金光闪闪,固定在墙面上,看上去更像装饰在那里的艺术品,保证客人使用方便又绝不浪费。在写字台下面有分隔成有机物和其他垃圾的垃圾桶。其实,瑞典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水资源也很丰富,斯德哥尔摩就居于大小湖泊的环绕之中。整个瑞典地广人稀,当年是800万人口,现在有900万人口,形象一点说,瑞典国土面积相当于27个北京这么大,人口只有北京的四分之一,就这,人家还这么在意节约使用一切资源。
前些天,我去斯德哥尔摩时,情意浓厚地去看望了这家酒店。现在的装饰明显是一个高档酒店了,酒店前台两米远的地方,陈列着瑞典影星葛丽泰·嘉宝的大幅照片,无声地显示着,这里是她成名以前工作的地方。后来偶尔看一篇文章提到这家酒店,说到酒店是瑞典可持续发展的先锋,同时拥有北欧地区官方授予的生态标识和瑞典的有机食品标识。到2025年,酒店会削减直至停止二氧化碳排放。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行动,确实也是先锋了。
我坐着车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这片平原上看风景,森林、草地、麦田,深绿浅绿鹅黄绿,一望无垠,该山坡的是山坡,该沟坎的是沟坎,绿色也随之起伏绵延,明丽的阳光洒在上面,色彩变幻美妙。这里的人们从不战天斗地,也不移山填海,连一个土坡都不轻易去铲平,他们谦躬地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红顶的房子都是掩映在绿树之中,生怕惊扰了大自然。200多年来,这里也没有战争,所以这里既少天灾也少人祸,大自然似乎庇护着这里的人们,除了冬夜漫长,这里没有人与自然的冲突。人类该怎样与自然相处?是改造它,还是了解它、顺应它?
巴西的何塞·卢岑贝格著有《自然不可改良》,主要是从农业的角度分析自然如何不可改良,他也对现行的经济理论提出批评。卢岑贝格认为:生活中的重要因素,诸如爱情、友谊、健康、正义、绚丽的风景以及洁净的河水等,没有被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之中,因为它们的存在不是以货币的形式表现的。卢岑贝格建议人类转变固有的观念,把地球视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发展一种自然与人类协调的经济是完全可能的。
瑞典人对自然的爱护都是身体力行。比如说,虽然是富裕国家,拥有沃尔沃等汽车品牌,但马路上看到骑自行车的比开车的人多,路面上有画着自行车形状的专用道,每个小区都有放得满满的自行车棚,火车站旁边有自行车停放区,地铁里也有画着自行车形状的车厢,表示可以推着自行车进去。估计就自行车出行这一项,就要减少不小的碳排放量。
我特别喜欢看这里的住宅,咱们称之为别墅的小楼,在这里寻常见,每一家都是精心布置自己的宅院,鲜花种在房门旁,挂在门廊前,摆在台阶上,花开的颜色特别鲜艳。不管院子大小,草地干净整洁,树冠洒脱圆润。没有见过重样的房子,也没有见过相同的装饰,隔街的那一家,还用树丛修剪成一个高高的拱形门。现在是这里最好的季节,天空是透明的,通风的,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摆上花式桌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阳光。
瑞典在全球幸福指数排行榜上,一直位于前列,他们的幸福,也有大自然给予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