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与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类嗜鲜的习惯也许早已植根于基因里
■ 念壁
提到鲜,人们往往会和“吃”联系在一起,联想到味精、鸡精等调味料,或是某种食物和菜肴。但其实,“鲜”与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繁衍、生存与进化。
人体中的鲜味物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鲜是味蕾对食物中呈味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等物质产生反应的感觉,鲜主要源于蛋白质。蛋白质是组成人体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与生命现象及活动息息相关。
就目前所知,鲜味物质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氨基酸类(如谷氨酸)、核苷酸类(如肌苷酸、鸟苷酸)和有机酸类(如琥珀酸)。而我们熟知的鲜味物质味精,即是一种谷氨酸(人体所需的非必需氨基酸之一,可通过食物或人体合成)的钠盐。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鲜一直和我们密切相关。在长达数百万年的进化史中,人类对鲜味孜孜不倦地追求,使他们能够吸收到更多的蛋白质营养,促进了身体和大脑的发育。
烤熟食物,加快类人猿进化
根据考古化石资料发现,山地猩猩向类人猿进化的过程大约经历了400万年,其饮食习惯始终保持茹毛饮血的状态。距今100万~1万年前,人类到草原上生活,由于掌握了取火技巧,开始烤熟食物,其进化成原始人类只用了不到100万年。
科学实验证明,熟化后的蛋白质,其氨基酸释放和能被消化吸收的比例,比生食的蛋白质高一倍左右,这种饮食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人体体质的强健和大脑脑容量的结构变化,从而加快了人类机体进化演变的速度。
陶器煮食,营养吸收更进一步
大约12000年前,人类发明了陶器。经科学的调查和研究,与经过火烤的蛋白质释放7%~8%相比,放在水里煮过的蛋白质可以释放出15%~18%。因为陶罐煮过的食物除了吃之外,还可以喝汤,蛋白质中“水溶性蛋白”从食物中融入汤里,使蛋白质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对鲜味的释放量也比火烤增加了一倍以上,人类对味觉的感知也更进了一步。
大鼎混煮,营养美味再次升级
距今4000~5000多年前,人们开始学会用更先进的工具——鼎来煮整只的羊、鸡、猪、牛、鸭,甚至一起混煮。“混合、高温”的烹制法能使食物进一步分解出蛋白质、脂肪、肽和呈味氨基酸、呈味核苷酸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包括骨髓里面的小分子物质也都被释放出来,所以混煮煮出来的汤,味道会更好,营养价值也更高、更全面。而传说中古代伊尹为商汤所做的鲜汤、酱以及发展到后来以鲜著称的“佛跳墙”即是此类的典型代表。
另外,从人类个体的成长发展来看,鲜依然十分重要。人在出生前生活在母体的子宫中,从羊水中获取养分。经检测分析,人源妊娠中期羊水中含有2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的浓度较大,名列第二。
而婴儿在出生后,研究人员对母乳进行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测试发现,游离谷氨酸在人乳中的含量是所有游离氨基酸中最高的,在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中分别约占27%、38%和53%。所以,人类嗜鲜的习惯也许早已植根于基因里,以便激发我们获取高蛋白食物的冲动,为生长、发育、繁殖提供必需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