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明盛 方强 朱菁莹 邵丽花 赵玉情
临沣寨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现有159户人家,600多口人。寨内还有较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20多座,清代民居近400间。这些建筑多以中原农村特有的砖、石为主体,显得高大深邃,用南方木格子门窗为装饰,显得小巧玲珑。2005年,该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国家出资修缮,工程进展不顺
当地政府对临沣寨的保护和开发,起步比较早,2000年,县政府就成立了专门机构,并开展相关工作,这期间,国家给予了大量资金用来修缮文物、保护古建筑,但我们考察发现,临沣寨古建筑的保护现状参差不齐,目前,仅有35户古民居得到了较好的修缮保护,不少古建筑破坏严重,甚至出现坍塌损毁的现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强烈,在无法得到合理解决的条件下,部分村民拆掉了老房子,在其地基上建造新房。
郏县临沣寨文物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尹亮亮介绍说,从2012年到2013年,住建部拨了300多万元用来修复全村的石板道路以及垃圾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但这项工程至今没有完结。2015年,国家文物局投入1700余万元,启动了文物一期保护工程,修缮房屋35户;二期工程准备修缮房屋90户,已于6月2日开标,但尚未动工,直接原因是一期工程尚未完全结束,工程款项没有结清。
基础建设工程和维修工程为何不能顺利完工?据尹亮亮介绍,主要原因是部分村民不支持、配合,甚至还阻挠工程。他认为,部分村民之所以阻挠,主要有两方面的动机,一是想通过阻挠施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二是认为修缮工程改动了其房屋的部分结构,破坏了风水。
尹亮亮还告诉我们,2010年,政府为整体保护临沣寨,在离旧寨不远处构建了一个新村,以每套房子9万元的价格向村民出售,尽管价格很低,但是许多村民仍不愿购买和搬迁。他们认为补偿太少,希望政府为发展旅游业来统一开发时获得一笔可观的拆迁款。
工程受阻背后的利益博弈
实际上,我们了解到,在部分村民阻挠施工、不支持政府开发工作的表象下,隐藏着深层次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与冲突。
一是开发商对相关项目的争夺。自从临沣寨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之后,一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开发商试图介入其保护与开发项目,并逐渐主导整个文保工作的方向与进程,以期通过将文保项目逐步转变为旅游开发项目而获取经济收益。为此,他们通过资本运作对政府相关人员与村民施加影响,或多或少地阻碍了文保项目的展开。
二是乡镇、村级政府的掣肘。近年来,随着文保工作的逐渐规范化,项目实施的主体逐渐由文保单位所在乡镇政府、村级组织转移到相关的县级文化保护部门。项目的招标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招标主体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在失去项目的主导权后,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对文保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样热心,支持力度也下降了,有时甚至多方掣肘。
三是乡村本土宗族势力的介入延缓了文保项目的进程。在临沣寨,主要的大家族为朱氏家族与王氏家族,两大家族争斗百余年,积怨深厚,甚至遗留至今。他们彼此互相拆台,给政府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带来麻烦。此外,宗族势力的介入往往会决定部分村民的行为,从而直接影响古村的保护与开发。
四是部分原住民的不理解不支持阻碍了文保项目的实施。与一些原住民沟通发现,村民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不足,对于古建筑的法律、政策了解很少。临沣寨老人居多,对于古建筑的保护维修更是知之甚少。在经济利益诱惑之下,一些村民采取不配合和阻挠工程的办法,以求获得政府更多的补贴。
开发与管理需规范和引导
对于文保工作的种种乱象和困难,我们认为:
首先,要强调传统村落的公益性与文化传承功能,而不能将经济效益作为文保工作的重点。例如,应该将以往的门票经济变为免费参观,变景点旅游为全域旅游,对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加大资金投入保护力度,强化其文化保存与宣传的公益性,而对于不属于文保范围的传统村落,则允许资本对其投资开发。
其次,对历史文化名镇古村的管理,可以建立独立的行政、业务管理系统,使之独立于乡镇、村等体系之外,对其实施具体管理,可以以村民大会的形式运作,防止村镇的利益争夺。
再次,加强政府与原住民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原住民能清楚政府政策的具体条例与政策实施情况,保障信息对称,引导原住民认识到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增强原住民的主人翁精神,使每一位原住民都成为古村保护与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只有实现村民在古村落保护上的理性认知,才能为古村落的活态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为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生和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