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7/m201707217bbd800d3c1740b68426fabe0f9fed33.jpg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评论员 莫兰 为防止性骚扰,广州地铁女性车厢开始试运行,有弹有赞;北京警方开展集中治理公共场所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7/21/040616.html

等待处理…

要让女性更有反抗性骚扰的底气

2017/7/21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评论员 莫兰

为防止性骚扰,广州地铁女性车厢开始试运行,有弹有赞;北京警方开展集中治理公共场所性骚扰事件的打“狼”行动,20天抓获20余人,网友直呼“大快人心”;某大学男生在火车上骚扰女孩,女孩愤而报警,部分乘客反劝她为了“名声”别声张引发争议……最近一段时间,多个相关事件的密集发生,围绕其展开的种种讨论与争锋,令公共场所性骚扰这一话题热度不减。而7月17日北京通州公交车女性反抗性骚扰被刺成重伤的突发事件,则再度将女性的公共出行安全问题摆在了公众面前。

我们在钦佩声援多位勇敢反抗者,强烈谴责和要求法律严惩性骚扰者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长期困扰女性的公共场所性骚扰问题依然堪忧。

前不久,有媒体列举了广州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分局从2015年至今只有74起报案的数据,得出广州地铁女性乘客受到性骚扰只是“个别现象”的结论。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报案率并不等于发案率。这一数据与广州地铁2016年日均客运量702万人次,客流强度居全国首位的庞大“分母”相比,二者反差极其悬殊。低报案率恰恰揭露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出于种种原因,受害女性往往没有选择报案。

性骚扰并非个别现象,之所以有部分公众觉得它“个别”,原因有四大难:一是觉察难。这类事件的发生较为隐蔽,多在人流拥挤之处或是僻静无人之所;二是举证难。骚扰行为多针对某个个体,为一对一的侵犯,难以寻找到目击者,更遑论举证将骚扰者绳之以法;三是面对难。受侵害的多为隐私部位,由于不平等性别文化的建构,被骚扰者容易产生强烈的耻感,“性之耻掩盖了伤之痛”,不愿声张;四是支持难。受害者身心受创,却往往得不到社会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反而遭遇“你不骚,他怎么会扰”的“有罪推定”,不得不面对穿着、举止、品德不端的指责,承受二次伤害。今年1月的飞机性骚扰事件便是例证。可以说,受害女性的噤声固然有自身原因,但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考量,实属对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名誉成本、维权成本进行权衡之后的无奈之举。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需求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其中人身安全位列第一。作为公民,女性有公交安全出行的需求和权利,社会也有保障这种需求和权利的义务。

性骚扰事件的过错方是骚扰者,不应规训受害女性不懂保护自己,指责她们不够勇敢,或是反抗得不够策略而导致自己受伤。要让女性敢于发声,反抗时更有底气,仅靠止于口头的安全提示、铺天盖地的防狼攻略、舆论空泛的道义支持远远不够。

社会的问题就应该社会合力治。不是光凭女性一己之力便能改变,治理的责任也不该只由女性群体来承担。彻底铲除公共场所性骚扰的文明毒瘤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它需要职能部门、立法机构、执法机关、交通运营部门、公共场所管理者协同合作,尽早出台治理政策,全面织补法律不足,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夯实管理责任担当,在全社会形成针对性骚扰的高压态势。

同时,应该构建谴责施害者而不是受害者的社会文化,倡导遇事不当看客、仗义援手的助人精神,形成支持和帮助广大女性反抗和远离性骚扰的舆论氛围,让她们告别“一个人战斗”的孤勇,茁壮起不再做“沉默的大多数”的胆气。此次通州公交车事件中,施暴者正是在乘客及警察的围堵之下落入法网的,这将对其他骚扰者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安全是公共产品,唯有共同努力,才能让每个人都可以安心地出行和参与社会生活。

上篇:没有了
下篇:事发过程中涌现一批见义勇为者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