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钟玲
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共同主办,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艺术史学会主席朱青生担任策展人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6”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已半月有余,这个展览可谓独具匠心,造型奇特的装置艺术、奇形怪状的雕塑、撼动人心的影像作品……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通过“一年之鉴”这一时段性学术方法,系统性地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在2016年的整体状况及趋势。展览期间,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对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朱青生,以及执行策展人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副主任滕宇宁女士进行了专访,探讨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女性艺术的发展状况。
“年鉴展”记录当代艺术的“变量”
图中左侧为《守望者》右侧为《请叫我晨曦中的天使》。年鉴展中曾健勇的作品。(钟玲/摄)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据我所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基础上开展的,能否介绍下《中国当代艺术年鉴》?
朱青生:“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是建立在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详细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展览。而“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从1986年开始创建至今,已历经31年的时间。2005年,我们根据档案开始编写《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年鉴记录着每一天的各种艺术方面的信息,按档案规范对所有数据进行收集、调查和研究,经过调查核实后,作为“日志”编入《年鉴》。通过这种方法,《年鉴》把一年中获得的重要成绩加以摘要呈现。记录“变量”,不记录“常量”,这是对中国当代艺术正在进行的实验、探索、创新和当前的遭遇进行的调查和整理。那么,根据数据统计,各种综合评分,排名前150位左右的艺术家就被收录进《年鉴》建档,今年《年鉴》收录了122位艺术家。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年鉴》显示2016年有超过3783个当代艺术展览,那么,对于年鉴展参展的艺术家,是以什么标准选择的呢?
朱青生:从2015年开始做“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今年是第三届了。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展,年鉴展是对一年里在中国发生的当代艺术情况的一次综合展示,但因为场馆条件所限,我们只能将2016《年鉴》中122位艺术家的作品再次进行挑选,然后根据展馆的空间、作品的影响力等等条件进行考量,最终选出36位艺术家的原作进行展览,未能展示的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就用档案和文献的形式予以呈现。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相对于前两年,您觉得今年的展览有什么变化?这个展览还会到其他地方做展出吗?
朱青生:从展览的方法上看是没有变化的。今年的年鉴展从6月25日开始到8月3日结束,之后还会到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和江苏省现代美术馆进行展出。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您说2016年有两个情况值得关注,其中之一就是自媒体/众媒体正在分离景观社会,形成超出理性、性质杂乱的情况,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朱青生:每一年,当代艺术的总体特征都在变化,但2015年这个特征还不太清晰,到了2016年就变得很突出。那就是自媒体和新技术突然使公共媒体、主流媒体的作用衰退了。简单来说就是散了,我们称之为“散点透视”。“散”的意思是说没有一种资本的力量或权威能够控制住整体局面。人们都喜欢自为做主相信一种东西,但这个东西来自于各种渠道、各种阶层。有时候,引起社会变动的往往就是小人物的小事件,但过去根本不能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更不可能在主流媒体的黄金时间出现。但今天,这样的小人物、小事件、小概率的一种观念,很可能颠覆整个景观社会,这就是我所说的“山水社会”的到来。这导致人们不再相信理论和证据,而是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情绪所要选择的方面。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另一个情况是新技术正在改变着艺术的整体面貌,您怎样看待科技与技术的关系?
朱青生:很多人认为新技术在改变艺术,但其实,新技术不是改变了艺术的形态,而是提出了艺术的新问题。当新技术出现,人和世界、人和自我、人和人的关系改变了,这些关系的改变让我们要对它重新进行意识和感觉。另外,新技术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无望、恐惧和焦虑。那么,在人类即将被技术奴役的时候,艺术家用他们的作品来告诉你,技术本身可能就是束缚你的枷锁。所以,新技术改变的是艺术家对于新技术带来的新境况的一种反思与批判。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国内艺术展的参观人群中,业余爱好者对一些艺术形式可能无法理解,您作为策展人如何面对观众的困惑?
朱青生:我认为每个人理论上都看得懂当代艺术,只不过不是全部都能看懂。当代艺术很丰富,而且不以适合你为标志,只是启发你造出一个理解的通路来,当代艺术是把自觉性还给观众,这就是艺术的当代性。对于当代艺术,我认为也不需要理解,就看你想要的东西和你能看到的东西,因为每个人从中获得的都不一样,甚至你理解的也未必就是艺术家想要表达的。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您希望观众通过年鉴展收获怎样的体验和感受?我个人觉得,展览中个别作品会让人觉得有些压抑与不适,您觉得这类作品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朱青生:我希望观众能在展览中获得最高的体验,那就是说,他突然感觉自己懂了,懂了什么呢?只有他自己知道。而不是受到教育,也不是简单的审美和娱乐。年鉴展把2016年发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艺术精品予以呈现,你只要进去了、看到了,就有觉悟的可能性。至于你看到作品的反应很正常,我认为当代艺术作品绝大多数都很压抑,艺术家们都是非常智慧和敏感的,他们会比普通人感受到更多的压抑与冲突,于是就用作品把这些呈现出来。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您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有什么看法?站在世界艺术史的角度,您如何评价中国当代艺术?
朱青生:不清晰,没有人可以说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因为我们没有人是预言家,那么我们之所以做档案、做《年鉴》,而不做当代艺术史,就是为了避免轻易地对当代艺术进行肤浅的判断。留下当代艺术的档案和《年鉴》,并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这一段精神的历程留一道证据和痕迹。
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中国是世界当代艺术发展的重镇。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中国面临的问题多,而问题多,艺术就深刻;二是中国的三个艺术来源都很自然地被中国人接受了。我们把西方作为我们的教育基础,又有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还接触了一些宗教思想,这使我们的思维根源比较丰富;三是中国有相当庞大的人群,也有极强的创造力。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必然会越来越好。
女性艺术家更加具有自信和勇气
黄可一“击鼓传花NO.42”(部分),影像,3分钟,2016年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年鉴展如何关注女性艺术家?《年鉴》中所记录的女性艺术家的现状如何?
滕宇宁:《年鉴》并没有特别关注艺术家的性别与身份,只是一个客观的呈现,不过在我们长期所做的这种档案记录工作的基础上,也掌握了一些女性艺术发展的情况,《年鉴》中就有专门介绍女性艺术发展的专题综述。这个综述我们已经在《年鉴》中连续进行了几年,由编辑部统一收集整理资料,再交由专人写作。2016年的综述是由蒋悦执笔,综述显示,2016年有近40场女性艺术家群展开幕,700余位女艺术家参展。云图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女性艺术家影响力排行榜上,名列榜首的30位女艺术家中,“80后”占比高达36.7%,已超过“70后”成为女性艺术创作者的主力军,这当然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
由于我们长期进行档案的研究,2015年还组织了“女性艺术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从这个线索中,也看出近年女性艺术发展的一些特征,比如展览国际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地域纽带作用凸显、艺术形式多元化、青年女性艺术家为主体的展览有所增多等。当然,对于女性艺术,社会上还是会有一些程式化的眼光,比如女性艺术展览往往在三月份最为集中,特别是“三八”国际妇女节期间非常密集,这反映出对于女性艺术的讨论还总是脱不开“女性”性别的标签。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这次年鉴展有多少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参展?是基于其成就还是因为其独特风格来进行选择?
滕宇宁:经过梳理可知,记录在今年《年鉴》中的122位艺术家中有11位是女性艺术家,此次年鉴展的36位艺术家中有4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参展。之所以选择这几位女艺术家,首先是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来做考量,并没有把性别当作一个考量要素。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能否从个人角度谈谈,这次年鉴展哪位女艺术家的作品是让您印象深刻的?
滕宇宁:我必须承认,我个人不是很喜欢性别符号特别鲜明或夸张的作品。不过近几年的一个趋势,无论是《年鉴》中评分比较靠前的作品,还是年鉴展直接展示出来的作品,都很少出现第一眼就强调性别特征的女性艺术家作品。像今年年鉴展上马秋莎的作品《沃德兰》,就很大气。作品整体的气场、体量、色彩、材质与其传递的想法非常协调,只是在材料的选择上,使用了带有女性色彩的贴身物品。作品探讨的是时代的集体记忆,但是又通过与身体关联的私密性物品去传递一种个人经验。这个作品体现了艺术家的细腻情感,但观众不会在刚一面对作品时就先关注背后的性别元素,这点我是很欣赏的。
还有肖鲁,她的行为艺术一直都很惊世骇俗,包括这次参展的作品《极地》,是她去年一次行为艺术的现场,并且她通过现场遭受的意外,将作品以更为强烈的方式表述出来。我们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人、一个个体,坚定执着地完成一次艺术活动,创作一件艺术作品,但是你并不会感觉艺术家在这场活动中要突出性别身份,这就使作品的讨论范围更加宽广。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在观念以及手法上,您认为这些女性艺术家有何共性,与男性艺术家作品的不同又体现在哪里?
滕宇宁:以前我们会有一种陈旧固定的看法,比如相对于男性艺术家,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会不会更加细腻等等,我觉得在今天,站在性别对立的角度上谈艺术的特征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至于共性,我觉得通过我们年鉴展这三年来参展的女艺术家观察,当下女性艺术家普遍具有个体的自信,以及作品越来越“去标签化”。有许多艺术家都在主张去除“女性艺术”的标签,认为艺术应当超越性别,至少性别已经不是彰显艺术家特性的一个元素,这一点我想也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显现。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能否介绍下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发展的现状?
滕宇宁:女性艺术也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方面,因而面临的是当代社会所有的问题,比如全球化、区域化、景观化等等各种各样的情况在以性别为前提的讨论中都同样存在。我们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曾经做过20世纪80年代至今30年的女性艺术回顾,也专门组织过学术会议来讨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邀请过很多学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定义,而这种讨论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时代在变化,那种性别二元对立的表述越来越弱化,但是现在很多人提到“女性主义”还在想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论调,甚至还在用西方过时的理论来解释或批判中国当下的问题,这就脱离了现实的语境。
我们《年鉴》2016卷的中国女性艺术专题综述里,对于女性艺术特征有这样的几点总结,包括女性艺术家自我意识加强、艺术形式不断丰富、创作主题更倾向于生存经验等等。对于这点我是十分认同的,我要强调的是,女性艺术其实反映的是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发展中会遭遇到的状况,我们研究和关注女性艺术也是希望借此找到观看当下社会的一个角度和方法。从个人而言,我所看到中国女性艺术在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就是与时代、社会的关联更加紧密,女性艺术家更加具有表达的自信和批判的勇气,相比女性艺术的早期阶段,当下女艺术家的姿态更加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