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姜军旗
“感谢妇联娘家人的关怀,网上妇联让我们能天天回娘家!”7月1日晚,吕梁护工网上妇联举办的“不忘党恩情 永远跟党走——纪念七一微信群文艺晚会”,让数千名远离故土的吕梁护工听到了久违的乡音,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虽然一首《想家的时候》让身在他乡的秦玉莲生出几分思乡之情,但紧接着通过实时视频,她又收到了来自家乡的县市妇联主席的问候。作为最早从大山走出来的“吕梁护工”,月收入8000多元的“金牌月嫂”秦玉莲早已成了后来者学习的榜样。
走出大山的“吕梁护工”
秦玉莲来自吕梁市临县大禹乡刘家庄村,在参加护工培训前,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贫困妇女,儿子在念大学,女儿还没出嫁。临县人均耕地少,而且土地贫瘠,只能靠天吃饭。秦玉莲家的日子过得很是紧巴。2016年初,秦玉莲在吕梁技工学校参加了第一批“吕梁护工”培训,迈出了走出大山的第一步。如今的她,已为北京、太原等地多家雇主提供月嫂服务,成了抢手的“金牌月嫂”。
在吕梁,和秦玉莲一样走出大山到太原、北京等城市从事护工服务的女性,目前已经达到5000多人。
吕梁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山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6年年底,吕梁仍有37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占山西全省的25.6%,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市。
2015年,吕梁市针对农村贫困劳动人口多、外出就业意愿强烈等实际情况,启动10万贫困人口护理培训计划,并将“吕梁护工”培训就业工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工作之一,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6万护工护理和家政培训就业,其中2017年计划培训1.25万人,转移就业1万人。
“政府选送、实名登记、专业培训、实操实训、双证上岗、统一体检、统一标识、诚实守信、勤劳善良”,为了打造“吕梁护工”的金字招牌,吕梁护工培训就业计划实施以来,全市成立了以13个部门为主体的联合工作机构,吕梁各级妇联成了推动“吕梁护工”培训计划的中坚力量。
“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据统计,吕梁护工培训就业计划推出不到两年时间,全市已累计培训9期13511人,实现就业5936人,就业率43.9%。在吕梁输出的护工群体中,妇女占到了85%,其中养老陪护、月嫂、育儿嫂、家政、保姆等细分护工专业,妇女占到了95%。“吕梁护工”培训计划已经成为吕梁市巾帼脱贫的重要途径。
今年初,在北京务工的方山县护工梁小星、孝义市护工赵燕玲、交口县护工郑建英,向吕梁市妇联求助,反映与北京某颐养社区公司出现合同纠纷,市妇联收到求助信息后很快与吕梁市驻京办事处取得联系,给予三名护工援助,并引导她们去辖区劳动部门进行仲裁,最后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随着妇女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面对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各地、走进千家万户的这一特殊群体,妇联组织如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如何维护外出妇女的合法权益,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成了妇联组织面对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搬到网上的“娘家”
提到建立“吕梁护工网上妇联”的初衷,吕梁市妇联主席李晓娥坦言是“倒逼出来的”。通过北京三名护工维权事件后,李晓娥觉得传统的妇联工作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散布全国的吕梁护工群体的需求了,“现在全国的吕梁护工有上万人,妇女占到了八成,要想让妇联的作用得以体现,就必须有创新的胆识和思路。”
依托移动互联网,在网上建立“吕梁护工妇女联合会”的共识很快在市妇联内部达成了共识。思路形成了,但怎么建,以什么样的形式建,这又是一个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难题。
“最初的想法是开发客户端,但联系了北京、深圳的几家互联网公司,才知道开发这样一个app需要上百万元,耗时一年,这对于一个贫困地区的妇联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吕梁妇联最终的思路圈定在利用微信企业号,通过扩充、改造、提升,赋予其新功能。“成本只有几万块钱。”
2017年4月初,“吕梁护工网上妇联”微信企业号开通运行,市县两级护工网上妇联的组织机构也很快建了起来。平台的问题解决了,但远在他乡的护工究竟需要哪些服务?网上妇联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怎样为护工解决实际困难?
为了全面了解护工需求,进一步完善网上妇联的功能,吕梁市妇联深入各大家政公司,广泛走访了各地的护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一个以微信企业号为载体的“吕梁护工网上妇联”初具雏形。
“平台申请容量为10万人,目前录入1万余人。设置了4大类、13个板块、37个栏目。内容涵盖了护工需要的各种专业技能知识。法律维权、心理咨询、业务指导等模块为护工提供了面对面求助、请教、咨询通道。姐妹聊吧则可以实现全体护工或者以县区、工种为单位的群聊、私聊。”
“在网上妇联平台不仅可以学习各种护理护工技能技巧,还有专业老师为我们视频直播教学,真是太好了。奔波在外的我们可以随时回到妇联娘家,有苦有乐都可以和娘家人诉说,还可以和一个县的姐妹们互相交流学习。”在太原从事月嫂工作的中阳护工王凤珍提到网上妇联,一脸的自豪。
“网上妇联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组织活动、学习,可以随时随地找到娘家人,出现问题我们及时帮助解决。”李晓娥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网上妇联上线三个多月来,不仅为走出去的姐妹们搭建了一个服务平台,更让她们身处他乡仍然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下一步,我们将根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平台加以优化,并进一步总结经验,在多行业、多领域建立网上妇联,弥补基层妇联人手的不足,在解决妇女多渠道就业等问题中真正发挥好妇联组织的服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