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失了玻璃窗》中共收录139首诗作,每首诗都配有一张图片,是小冰创作的灵感源。
小冰推出了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100%由人工智能创造的诗集。小冰将1亿用户教会她的人类情感譬如寂寞、悲伤、期待、喜悦,通过10个章节以诗词的形式展现在诗集里。
■ 舟子
据报道,7月5日下午,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发出公开信,宣布由其研发的对话式人工智能产品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新技能正式面向公众开放。用户可以在小冰创作的现代诗基础上,完成自己的作品。从消息发布时刻至当日24点,小冰共创作诗歌20万余首。这是小冰在习得人类情感和人类表达上的又一次进步,此前,小冰推出了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100%由人工智能创造的诗集。小冰将1亿用户教会她的人类情感譬如寂寞、悲伤、期待、喜悦,通过10个章节以诗词的形式展现在诗集里。
人工智能写诗了,反应与评价是多元的,大约有三派。
之一是“惊奇派”,我看到的以诗人居多,有人甚至出离“愤怒”了。此情情有可原:古诗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当你倾注多年心血,甚至是一生为之皓首穷经,突然有一天,你听说有一个叫“小冰”的丫头,一晚写诗20余万首,而且不乏“诗”味,你的意外、惊讶甚至是失落、愤怒,当是油然而生。但世界就这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也正在以传统不可思议的方式“天翻地覆”着:扫地机器人来了,能够对答心之困惑的机器人来了……
之二是“信心派”,这以人工智能专家及某些社会人士为代表,他们对人工智能写诗的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还算态度谦虚。如小冰的研发者所言:“小冰‘开源’写诗,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开辟诗歌创作的土壤,帮助普通大众,将自己的情绪按进文字中,用新颖的角度展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之三则是我这样的公众。作为一个多多少少与文字有所关联的人,我非常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就像最近有一高科技公司推出一条消息:“有它以后不用学外语了!”不少外语盲为之欢呼。但作为一个汉语和英语学得都不太好但又都学了一点的人来说,我知道其中的不值得欢呼之处,因为在看到这条消息之后,我做过一个试验。我打开那款软件,用汉语说,“请帮我剥这鸡蛋壳”,因为当时我手头恰好有一煮熟的鸡蛋需要剥壳吃掉。但它翻译之后发出的是一条错误的语音。知其错误,是因为我通晓简单的英语,知道它翻译成为英语之后的意思;但如果是一个不知其意的人,则会被它误导了。如果商贸谈判等重要场合真拿它当“翻译”,那就要贻误大事了!
如此,我学了多年英语的心平静了下来:看来,即使它能当翻译,也尚需时日,套用一句老话:人工智能当翻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语言翻译这个领域,人工智能研发多年,但路还长,不过,在围棋等领域,人工智能似乎已经完胜了:人类的顶尖棋手都被它打得落落大败。生逢互联网时代,我目睹了围棋人士向人工智能臣服的心酸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如此短暂:“阿尔法狗”刚横空出世时,还有几个人类的围棋高手深表不服,勇敢地站出来意欲维护人类的尊严,结果一一败下阵来,有人败得心悦诚服,有人则伤心大哭。我深深同情那个痛哭的年轻围棋高手——那么阳光、搞笑的一个青年,人工智能的强大真的是让他无语、伤心了:几夕之间,围棋这一智者的游戏就被一只智能“狗”夺走了,能不伤心吗?如果你真正崇尚、热爱围棋。
“少女诗人”小冰的未来会怎样呢?与围棋这样黑白、输赢分明的竞技不同,诗歌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与语言翻译一样也还有诸多不可能黑白、好坏分明之处。在这些“灰色”模糊地带,谁来当裁判呢?诗人、人工智能专家,谁的判断更接近“诗”之真理?我想:更公正的判断应是来自非诗人亦非专家的人民群众吧。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繁盛时代——唐朝,据说,白居易这样的大诗人写完了诗会交给老妪等普通百姓去试听、去检验写得好不好、有没有味道。今天,还可以这样,而且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采集可以来得更全面,更其来有自。所以,小冰的诗歌水准到底如何,评判权不妨交给大众。大众如果觉得它写得确实不错、确实是一个诗人,当会有更多的人去求请她赋诗、与她联手赋诗,她的未来会更好、人气会更旺;如果觉得她的诗写得很差劲、根本配不上诗人的名衔,自然也就不屑于此了。
现在的各种文学大赛、大奖很多,我想,未来是否会有这样一种诗歌赛事:就像某些顶级音乐大赛,采取“盲考”的形式。评委不知作者是人或人工智能,二者同台比诗,看看哪位得的支持票更多?这不但能在人类与人工智能谁更有诗才上一见高低,还有助于探讨另外一个更加“揪心”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诗?诗意到底是个什么“玩意”?这个问题困扰了文艺研究者、爱好者多年。人工智能这个当红新技术当有助于进一步解析这个亘古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