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仅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还是中国第一位留法女博士,她一生的著作有近百万字,在法语教学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也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过重大贡献。
■ 张红萍
张若名,1902年出生于河北保定温仁村一户富裕的家庭,父亲张绍文接受过很好的教育,曾任广西陆军测量局科长,母亲则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女子。张若名读小学时,父亲娶了姨太太,被冷落的母亲每天以泪洗面,这给张若名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一切使张若名意识到要改变妇女的命运就要自强自立,也使她立志要为实现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而奋斗。
1916年张若名考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同学中有追求进步的毅力非凡的邓颖超,在天津女师,她还结识了意志坚定、勇敢的叛逆女子郭隆真。
“五四”爱国运动把这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女子推到了历史舞台的前沿,给了这些女子走向社会历练的机会。1919年5月25日,郭隆真、张若名、邓颖超和刘清扬发起成立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17岁的张若名被选为评议部长,联络天津各界妇女,积极响应全国各学联与各界联合会的号召。1919年6月18日,“天津各界联合会”成立,张若名被选为庶务干事。1919年12月,“女爱会”与“天津学生联合会”合并,成立“新学联”,张若名任主席。
张若名与她的伙伴们,在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中多次上京请愿,多次被捕,仍然不屈不挠,她们的能量与她们的勇敢是惊人的。在这几次的爱国运动中,张若名与她的伙伴们冲锋陷阵,一直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她们以参政运动作为推进妇女解放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爱国行动和男生一起肩负重任,一起为国尽力。
为了更深入地改造社会,张若名、刘清扬、郭隆真和邓颖超等“女爱会”的10位女生与“学联会”的10名男生共同创办了一个更紧密的团体“觉悟社”,并出版刊物《觉悟》。1920年,张若名在《觉悟》上发表《急先锋的女子》一文,她说:“女子解放从女子解放做起,不要等着旁人解放……在新旧更代的时候,必定要有人作先锋,打前路……所以女子必得具一种革命精神去实行解放。”她认为女子不必一定“主内”,女子应当有自主的职业及独立的经济。她还提出要做先锋,要有提携女子的心意,要具有牺牲精神。她说:“要具革命的精神,去实行解放,少数人预备造就多数人的解放生活”。这是“五四”运动时天津这些女子的妇女解放思想。
1920年12月13日,为探求新知与真理,张若名与周恩来、郭隆真等来到法国。1922年她与郭隆真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她们积极参加了“共产主义研究会”的学习活动,由于张若名很快掌握了法语,可以阅读马恩著作,1923年上半年,她把在小组会上的讲稿加工整理成三篇文章:《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和《帝国主义浅说》,印成小册子发给需要的人,后来又在国内多次印刷,作为当初学习马恩著作的资料。所以张若名是中国妇女中最早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
到了法国后,她的妇女解放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24年3月18日,张若名在法国写作的文章《现代的女子以怎样的解放为满意?》刊登在邓颖超、刘清扬等创办的《妇女日报》上。她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妇女解放思想:第一,妇女解放必须与社会革命相结合,只有打破所有制,推翻压迫者,才能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第二,要实现妇女解放,广大妇女必须接近民众;第三,女子参政运动,“在目前还是可用的标语,然究竟是过渡而不彻底的办法”;第四,在妇女解放的斗争中,妇女个体要努力“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社会的人”。她特别强调:女子当争回本身的人格。
但到法国四年后,因种种原因她决定退党,专心上学。1924年10月,张若名进入里昂大学学习。1928年2月,她获得文科硕士学位,接着,继续在该校攻读法国文学博士学位,在法国著名心理学者塞贡教授指导下,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法国文学史和文艺理论。她是一个有志向的女子,实现了“五四”运动时她提出的:教育上实现与男子的平等,经济的独立,以及人格的独立。
1930年春,周恩来去莫斯科开会,取道法国里昂与张若名会面,周恩来嘱咐她虽然退党但仍应做到“用生命保守党的秘密”,张若名则保证“严守革命机密终生”。1930年,她与在法国读民族学的杨堃结婚。1931年这对博士夫妇回到中国,张若名被北平中法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从此以后她作为法国文学专家与大学教授一直生活在大学校园里。1937年至1945年,日军占领华北,中法大学停办,她不愿为日寇做事,在家赋闲一段时间后参加《法文研究》月刊的编辑工作。
1949年之后,张若名在文艺理论和苏联文学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相继撰写并发表了《欧洲旧现实主义的成就和缺点》等学术论文。
1957年,“反右”运动中,她因早年退党“问题”而遭受迫害。
1958年6月18日,张若名投河自尽。1980年,张若名得到彻底平反。张若名被历史尘封了近40年,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发掘、研究和介绍这位曾经有过光辉经历的人物。她不仅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还是中国第一位留法女博士,她一生的著作有近百万字,在法语教学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也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过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