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弗兰肯瑟勒在自己的画作前
《水果合奏》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这学期,给油画专业的研究生开设“西方现代艺术史”课程,讲到“战后抽象”时,经历过多年写实训练的学生,面对抽象表现主义、非形式艺术等形形色色的抽象绘画,神色迷茫、充满困惑:“这种画如何判断优劣?怎样辨识真假?”“为什么抽象画的艺术家,自杀率这么高?”“是不是这种绘画形式本身就存在问题?”针对种种质疑,我在细数了博物馆的收藏机制、艺术家的个人追求、艺术发展与画商需求间的矛盾、艺术创作与市场运作的关系之后,又再次提到了长寿且有着潇洒人生的弗兰肯瑟勒,旨在说明,在痛苦中毁灭并非抽象画家的宿命。
海伦·弗兰肯瑟勒(Helen Frankenthaler,1928~2011)被视为第二代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用当今的流行语形容,她是典型的“白富美”,家境好,人也生得好,善交际,爱娱乐,身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尽管收藏界和学术界对她的绘画褒贬不一,但她却从不用为作品的销路担忧,因为在她周围,始终有一批热情的拥趸。
探讨弗兰肯瑟勒的绘画,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一是批评家、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言人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一是画家、第一代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前者曾是她的情人,也是她进入艺坛的领路人,正是在1950年格林伯格和夏皮罗(Meyer Schapiro)共同为库茨画廊(Kootz Gallery)策划的名为“天才”(Talent)的现代艺术展上,她得以崭露头角;后者是她曾经的丈夫,也是画界少有的才子,同样家境殷实,曾与她携手共度了一段令人欣羡的人生旅程。他们丰富的学识与超前的观念无疑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第二代抽象表现主义的实践者,弗兰肯瑟勒当然受到过前辈波洛克的行动绘画及罗斯科的色域绘画的启发,但并未陷入样式化的泥潭,而是独辟蹊径,发展出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绘画形式。她用松节油将颜料稀释,然后将其泼洒在未打底的油画布上,让色彩在画布上自然流动、晕染和渗透。在其以色彩与画布形成的二维“视觉场域”中,没有刻意为之的秩序感,也看不到笔触与肌理,每张画都可看作是颜料自己在画布上的一场旅行。格林伯格后来将她的这种染色绘画与诺兰德(Kenneth Noland)等人的硬边绘画一道,称为“后绘画性抽象”,用以区分之前被他定义为“绘画性抽象”的抽象表现主义。
我们知道,尽管抽象表现主义一词在形式上是由抽象和表现构成,但它的内核却是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所倡导的精神自动主义中的偶然机遇法则,持续影响了不止一代艺术家。弗兰肯瑟勒绘画中的色彩浸染也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和自发性,但在色彩的选择、操作的角度和用量的掌控上,仍带有个人化的特征。一般来说,艳丽很难与优雅相提并论,但她的画的确艳丽而优雅。艳而不俗,诗意盎然的色形经营,看似随意,却隐约透露出其高雅的个人修为与品位。
弗兰肯瑟勒的绘画没有固定的主题,也不遵循任何规则,因此有些批评家认为她的画缺少内涵、毫无章法,但也许正是这种自由开放的态度造就了她日日常新的状态。2002年4月22日,弗兰肯瑟勒荣获美国“国家艺术奖”,布什总统亲自为她颁发了勋章。在总结几十年的艺术实践时,弗兰肯瑟勒一再强调突破规则的重要性:“去违反规则和无视规则吧,这就是创造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