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袁鹏/蔡泽成 发自天祝 “单个普通的手工编制品,在市面上卖不了几个钱。但我们把这些手工制品做成系列,如婚嫁系列、乔迁新居系列、节庆手工系列制品等等,同样的手工制品在市场卖得却非常好,比如婚嫁系列中一双手工绣花鞋垫就可以卖到几十块钱!”
日前,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鞍子山村的“陇原巧手”手工绣坊,一件件精美的刺绣、串珠、藏绣、丝网花、丝带绣作品琳琅满目。在这里,以“陇原巧手”袁什芬为带头人的一批巧手们,她们转变经营理念,把“指尖”上的艺术与当地的特色民俗元素结合起来,特别是通过创新系列产品,使得手工编织产品赢得了当地市场的青睐,也使得手工编织成为当地移民村妇女们脱贫致富的有效渠道。
袁什芬从小心灵手巧,喜欢制作手工艺品,以前村里办喜事、搬新房,乡亲们都请她作鞋垫、枕巾、绣球等。为乡亲们“服务”了多年,她的手工技术日益纯熟,制作的工艺品式样也越来越多。2013年,袁什芬被推荐参加了由天祝县妇联组织开展的“陇原巧手”妇女手工编织培训班。在这里,袁什芬不仅学到了更多高规格的手工艺品制作方法,还到手工编织开展得比较好的市州地实地观摩,这样的学习开拓了她的眼界,也让她增长了见识。
经过巾帼培训后,袁什芬的手工技术大幅提升,制作的作品从工艺质量到品种都大大提升,前来预约的邻里朋友络绎不绝,免费的“订单”越来越多。订单太多,有时根本忙不过来。我白天和丈夫一起务农,每天晚上都熬夜加班,但手工制品依然供不应求。袁什芬说,
2014年,袁什芬卖出了第一个手工制品,一个绣球加一个灯笼,卖了400元。袁什芬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正是这笔收入让她发现,小小的手工制品或许能成为助她脱贫致富的大事业。“当年夏天,我拿着一批手工制品到县城去卖,几天时间就卖了4000多元。”袁什芬说,这更加坚定了她依靠手工制品脱贫致富的信心,从此她按照“小件赠送、大件销售”的思路,逐渐从务农、养殖转型,走上了专门从事手工制作的脱贫之路。
看到袁什芬的手工制品越卖越红火,村里很多妇女都纷纷前来向她学习。袁什芬不吝授艺,将自己的手艺传给了邻里乡亲们。后来,她又受到天祝县妇联聘请,为全县妇女传授“绝学”,短短三年多时间,仅她培训的学员就达到350多名。随着袁什芬带动乡村妇女致富的效益日益提升,2015年,天祝县妇联扶持袁什芬在村里建起了“巧红绣”绣坊,主要经营纯手工绣制品、手工串珠、藏绣、丝网花、丝带绣等20余个品种及手工制品原材料。
“这些工艺品大致分为节庆类、新房布置类、婚嫁类等,这样系列的产品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在袁什芬的“巧红绣”绣坊,她这样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3年多来,袁什芬通过做手工编织不仅自己赚了钱,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她还带领村里200多名妇女参加到手工编织队伍里来,现在村里妇女们制作的工艺品由她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
据介绍,下一步,天祝县妇联将在鞍子山村建一个集培训、制作、展览、销售手工制品为一体的“陇原巧手”手工编制中心,同时开展网络销售业务,并作为全县的手工编织培训基地,帮助当地更多妇女灵活就业,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