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党柏峰
“基层妇联改革是一项新事物,没有成型的东西可以复制。接到改革试点任务后,我们有惊喜更有困惑,为什么改?怎么改?”说起当初如何推进改革,陕西丹凤县委书记郑晓燕说,为了落实好此次改革试点,县委、县政府把吃透各级关于妇联改革的最新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学习在前、谋划在先,认真学习领会好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妇联改革方案》,从思想上不断深化对妇联组织改革工作的认识。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秦岭东段南麓,县辖11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55个村居社区、18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71万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一个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土石山区县,“三留守”问题严重。
中央和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后,陕西省妇联将丹凤确定为全省两个妇联改革试点县区之—,多次前往专题调研指导,积极探索改革“实验田”。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财力极度匮乏,丹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不畏其难,把抓好基层妇联改革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举全县之力,先行先试,强力推进。
“在陕西省妇联的指导下,丹凤最终确定把推动‘会改联’作为改革试点工作的突破口。”郑晓燕认为:“通过‘会改联’,可以把最基层的优秀妇女吸引到妇联组织中来,为基层党的各项工作开展延伸了手臂,也让妇联开展工作有人手,服务妇女有助手、联系群众有帮手,切实改变基层妇联组织‘光杆司令’的尴尬现状,打通妇联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政治性是妇联改革的首要前提,决定着改革成败。丹凤县委始终把确保党的领导贯彻改革始终,为支持改革工作,县委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各级书记要把“会改联”工作拿在手上,亲自抓、亲自改、改出成效。明确要求镇(街道)副书记必须出席村(社区)改建工作,村(社区)书记必须列席镇(街道)选举大会。同时,要求县妇联要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政治站位,坚持改革工作的政治方向,切实把优秀的女大学生村干部、女志愿者骨干、女致富能手、女合作社法人等选到党的事业中来。
县委副书记王湘说:“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制定下发程序严谨的工作方案,细致清楚的工作流程,以严格程序让群众信服,以公开公示给群众交底。”该县“会改联”工作,其组织程序严格规范,引起了广大群众和各级党委的强烈反响。竹林关镇党委书记张利华感同身受地说:“县妇联组织的这次‘会改联’,说实在话,要求很严、程序很细。”
“会改联”的主要目的就是强基固本,让基层组织覆盖更密、工作力量更大、资源配备更强。对此,丹凤县在村社区妇联执委人数上,注重考虑妇女小组长和互助组组长,要求执委原则上必须达到15人以上,社区和中心村要求不少于19人。在镇(街道)妇联区域化建设上,考虑到机构改革带来的边缘化问题,要求执委人数不少于31人和33人,确保村社区妇联主席当选比率。行业系统妇委会,考虑到工作的连续性和传帮带,增加副主任职数且不少于2名。为了切实织密农村妇联组织网络,丹凤县在选举程序上,特意增加了女村民小组长的推选程序,确保妇联组织执委的覆盖率。
目前,丹凤县村居社区 “会改联”及乡镇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全部完成。选举产生村社区妇联执委2435名,镇街道妇联执委374名,选举产生妇联主席167名,兼职副主席214名。“改革后我们妇联组织体系更加完善了、基层工作力量更加充实,妇联干部活力更加焕发,工作比以前轻松了许多。”言及改革后的妇联工作,县妇联主席李娜一脸自信。
“当选执委后让我有了回家的幸福感,除了对妇女工作满腔的热情外,身上的责任感与担当也油然而生。”在全国妇联调研督导竹林关的座谈会上,妇女代表雷玲和8位基层执委踊跃发言,纷纷表达自己履职以来的真切感受。
“会改联”是什么?能为基层的妇女群众带来什么?今年48岁的负责人毕江红,是万湾社区有名的产业大户,她种植的蔬菜大棚,直接带动周边200余名留守妇女打零工、长期就业。当选为社区执委后,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助力脱贫攻坚,毕江红专门拿出4个蔬菜大棚让贫困户种植,并为其免费提供技术支持,直接帮助每户贫困户增收5000余元。
“丹凤‘会改联’改革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速效,党委重视支持是根本保障,更是关键。”陕西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龚晓燕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财力极度紧缺的情况下,能够特批一项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妇联改革,丹凤党政一把手在总揽全局中下活妇联改革通盘棋的经验做法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