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6/m201706227cefca024a56409ab67648cd0228e8c4.jpg
她记忆中一口吴音、从不发脾气的奶奶生前常住这里,九年前去世的父亲在这里度过了他童年的时光。面对祖屋,她只是涌起了对植根于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6/22/039693.html

等待处理…

姑苏寻根

2017/6/22

她记忆中一口吴音、从不发脾气的奶奶生前常住这里,九年前去世的父亲在这里度过了他童年的时光。面对祖屋,她只是涌起了对植根于这里的亲人的怀念。

■ 朱钦芦

我太太祖籍苏州。我好歹还去过一次那里,刚工作三年的儿子更是多次往返,而她却一直枉为苏州籍。为此,我没少笑话她,并劝说她走一趟。终于,今年五月初她起了“娘娘驾”,由我伴随开启她的寻根之旅。

车到苏州已是下午五点多,我选了城市南边靠近网师园的一处旅店。因为在我译的《江南之旅》这本书中,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先生曾经描绘过夜游网师园的美景,而我们吃过晚饭去那里正好。在网师园不同的亭台楼阁里,我们分别欣赏了评弹、昆曲、古琴、古筝以及《牡丹亭》戏剧片段。灯光、音乐和身着古装的演员们把一个不大的园子营造得美轮美奂,空间从北京熟悉的环境里一下转换成了江南园林,来寻根的这位主儿如梦游一般,嘴里反复叨叨着“太美了,太美了”。

第二天上午,我们参观了胥门和盘门。按照我的计划,下午应该是游览沧浪亭和可园,隔日再搬到城市北部靠近拙政园、狮子林以及她家祖屋的旅店,可是她已经按捺不住,强烈要求我改变计划,下午就去祖屋!出租车错误地把我们拉到离她祖屋还有一段距离的小街上,没等我用手机定位,这位“苏州人”举着雨伞就冲在了前面,逢人就打听,弄得我踉踉跄跄地一通追赶。

我们的脚步终于停在了一条小街的街口。这是一处有三扇石库门,外表粗看很普通的老宅,右边粗糙的大门上钉了个铭牌:控制保护建筑。走进去两条过道:一条直着,一条横着。沿着直着的过道走上了二十多米,往左拐进入了一处小院,这里有一座两层的木楼,隔着一个小庭院与一道砖雕门楼相对。尽管小楼已经破败得惨不忍睹,但雕花的窗户和考究的楼梯,都提示着它昔日的荣华。穿过小楼过厅,花墙后面,几间租户们自己搭建的棚屋堵住了我们的视线。由于中间的通道也已经被租户们的家堵住,我们只能顺着过道往外,来到了横着的这条大约有十多米长的过道。两边明显是厅堂的建筑格局,但现在都住着一家一户的人了。过道的尽头有道门,推开一看是一片空地和几间房顶都已破损、接近倾颓的老屋。

我太太失望地走出大门,可是仍然不甘心似的,从各个角度眺望、拍照,并且非常困惑祖屋的格局。幸好我行前认真做了功课,搜了一个关于这处宅子的介绍:建于清代末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600平米,三落四进;有门厅、轿厅、花厅、楼厅、对照厅、书房;梁架扁作雕花,前置鹤颈轩、船篷轩,观音兜山墙;楼后园原有湖石假山……

不用往下念给她听了,连我也不大懂这些词儿了。总之,尽管已经破烂不堪,但当年这里确实是一处典型的江南殷实人家的宅子。看也看了,听也听了,她仍然踟蹰着不肯离去。她当然不是眷念这个她一天都没有住过的旧房子,但是她记忆中一口吴音、从不发脾气的奶奶生前常住这里,九年前去世的父亲在这里度过了他童年的时光。面对祖屋,她涌起了对植根于这里的亲人的怀念。

随后的寻根之旅中我们又有了收获:在西边某处著名寺庙的大雄宝殿里,找到了她的曾祖父题写的一副楹联;在阊门附近的大街上,发现了她表姑家祖先开了有几百年的著名老药铺。最让我们意外和惊喜的是,在古老的阊门城楼外,我们偶遇了一处有意思的地方,石板地上雕刻着用各种不同字体笔体撰写的“根”字。临湖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题:阊门寻根纪念地。而旁边的建筑上挂的牌子或是店招酒幌,都和寻根主题有关。通过搜索得知,原来明代苏州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这里就是移民们的集散之地,现在被列为中国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圣地之一,位列山西洪洞大槐树后,排名第二。

我太太去逛旁边的山塘街了,我因为不喜购物,就在寻根纪念地附近找了家咖啡店歇着等她。翻着刚才在老宅拍下的照片,心里想起了我的岳父。他离开这处老宅子的家后,到上海读书,在就读震旦大学期间,受哥哥的影响参加了上海地下党组织。后来,他再也没有回过这处老宅。难道他不恋家?当然不是,乡愁总是人之常情。20世纪80年代我到苏州出差前,他曾在纸上清晰地画出一张家附近的地图给我,后来还很认真地看了我拍的故居照片。但在那个年代的意识形态里,旧宅子自然是旧阶级的符号之一,尽管他已经切割了那个求田问舍的人生价值观之根,在新的理想和信念里重新埋下了自己的根。

现在有句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不忘初心”,我理解也就是要找找自己原来的根吧。理应如此。

上篇:雅致就在琐碎的褶皱里
下篇:明月入怀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