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刘旭
□ 李斐
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62岁居民黄秀华从1990年收养第一个孤儿后,27年来,她已经累计收养了数十名孤残儿童。刚被收养时,这些孩子有的还不会站,有的还不会走,有的还不会说话。对每一个收养的孩子黄秀华都视如己出,付出自己全部的心力。黄秀华说,虽然累点,但她一直想让这些孤残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1990年,当时的黄秀华和丈夫共同经营着一家小饭店,四个孩子常绕膝前,日子虽不富裕,但也温馨。据有关媒体的报道,当年11月的一天,和往常一样,黄秀华早早地打开店门准备做生意,却见一个用纸箱装着的婴儿被人遗弃在门口。寒冷的冬天,婴儿的脸因为长时间啼哭已经泛青,可怜的样子让人心疼不已。“养着吧,有我一口就有她一口。”不顾丈夫的反对,黄秀华毅然决定留下这个孩子,并取名“黄玲”。
刚出生的婴儿需要照顾,没有奶水,黄秀华咬牙买了昂贵的奶粉,每天定时冲泡喂养孩子。市面上没有米糊售卖,她就自己找来石磨亲手磨煮,一勺一勺把米粉糊喂给黄玲吃。在黄秀华的精心照料下,黄玲渐渐长大,性格开朗乐观。但因养育黄玲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第二年,黄秀华的饭店被迫关门,与丈夫的婚姻也因理念不合以离异收场。
放弃了财产和房子,黄秀华带着黄玲在外面简单租住下来,平日里,通过给人采摘中草药换些收入。转眼到了1993年夏天,又一个女婴被人丢弃在黄秀华的出租房门口,这是她收养的第二个孩子,取名“黄唯”。
“第一眼见到孩子时,她满身都是蚂蚁,急得我赶紧烧水给她洗澡,翻出黄玲小时候的衣服给她穿。”黄秀华摸着黄唯的手说,“刚开始看不出什么,后来越长越大,才发现她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
看着黄唯比同龄的小孩长得慢,行为也和常人有区别,黄秀华揣着家里所有的积蓄,带黄唯来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是“脑瘫”。
“这是一条生命啊!”握着诊断书,看着黄唯水汪汪的大眼睛,黄秀华下定决心,要将孩子继续抚养下去。
如今,黄秀华住在当地政府为其安排的廉租房内。考虑到黄秀华的实际情况,在安排住房楼层时,有关部门特意将其安排在一楼居住,以方便进出。“现在每天闲的时候我还会去玩具厂里打打零工赚些钱,那里的老板很好,听说了我的情况,从来不限制我的工作时间。”黄秀华说,“钱虽然不多,但萍儿正在长身体,每天的收入可以给她买牛奶喝。”
黄秀华口中的萍儿是已和她生活了近11年的孤儿余萍。因先天发育不足,余萍在出生的第二天就被亲生父母抛弃,随后成了黄秀华家中的一员。“小家伙太可怜了,虽然当时家里已经收养了三四个小孩,但还是没忍心拒绝。”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黄秀华说。
每年过年,黄秀华都争取给孩子买上一件漂亮的新衣;每一个孩子生日,黄秀华都记得清清楚楚、提前准备。过度劳累使黄秀华的身体每况愈下。去年10月,因突发脑梗,黄秀华住进了医院。在昏迷了20多个小时后,她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询问家中孩子的情况。邻居亲友都劝她:“歇歇吧,又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女。”她却只是微微一笑,“不管多么困难,每次只要听到孩子们围着我喊‘妈妈’,我就觉得为这个家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
近年来,在当地民政局和福利院的帮助下,陆续有人前来黄秀华家中想领养孩子。对每位前来的爱心人士,她都会仔细确认领养意图、留下他们的信息,并在临走时邀请领养人和自己、孩子一起拍照留影。“想他们时我就拿出来看看。刚送走时总有好些天不习惯,一闭眼感觉都是他们的影子。有时,看到地板上他们的玩具,我的眼泪就会控制不住地流下来。但我总是告诉自己,他们能够有更完整的家庭和更好的生活条件,这样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结果。”抚摸着照片,黄秀华眼眶有些泛红。这些孩子或被陆续领养,或已结婚生子,至今只有黄唯和余萍仍留在她的身边。
黄秀华的境况牵动着相关部门和市民的心。目前,当地民政局和福利院帮助黄秀华和黄唯办理了低保,福利院每月为余萍提供生活补贴,社区干部时常上门嘘寒问暖。大余的爱心人士也在关注这个特殊的家庭。“这两台冰箱都是好心人送给我们的,这样孩子们吃的饭菜能保证新鲜。”黄秀华感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