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编者按
为了方便通讯联系,如今大部分家长都给孩子配备了智能手机,不过,有了手机之后,孩子沉迷手机网游成了家长更大的忧虑。而网游开发商开发游戏是一种商业行为,目的在于挣钱,往往忽略了社会责任。沉溺网络游戏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影响其日常行为。显然,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游戏的监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及合力协作。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综合消息 前不久,由于青少年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往游戏里大额充值,西安的十余个家庭选择通过法律途径,向腾讯、4399等游戏公司追回款项,引发舆论关注。青少年沉迷网游现象凸显,这其中有哪些监管困境?如何给青少年设立网游“安全阀”?
家长吐槽 孩子为游戏砸钱砸精力
《王者荣耀》是时下热门手机游戏之一,在一些中小学校园中,这款游戏的知名度也颇高。
据中新网报道,深圳市水库小学一位学生家长王女士说:“孩子每天放学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玩《王者荣耀》,不让他玩就偷拿我们的手机玩,一玩就是一个多小时。”
王女士表示,孩子班上的同学大部分都喜欢玩这款网络游戏,“不少孩子给游戏充值好几百块甚至上千块钱,买皮肤、买英雄。”
除了给游戏充值,网络游戏还催生了游戏代练、陪练、陪玩等业务,还有不少孩子会在一些直播平台上给游戏主播打赏。
关于青少年沉迷网游的现象,此前媒体曾有诸多报道,如“海南海口12岁小学生打赏游戏主播,花掉环卫工母亲4万元积蓄”“广东中山小学生假期玩游戏,用妈妈手机买1.6万元道具”“河南鹤壁11岁儿子为玩网游,刷母亲银行卡近3万元”……
今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6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也就是19岁以下的网民,已经达到1.7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4%。
对于上述现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长邓希泉对记者解释道,风靡一时的网络游戏在设置上都非常吸引人,其内在逻辑能够激发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很多时候无法分清虚拟和现实,容易沉迷游戏,并且为之消费。
据《羊城晚报》报道,家住南海平洲,还在就读小学的源仔是一名《王者荣耀》的爱好者,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源仔认识到一位“大神”,“大神”装作不经意地向源仔透露游戏稳赢的秘籍,说自己有特殊途径购买到游戏中特殊的“英雄和皮肤”等游戏装备,只要源仔能给一些钱,那么以后游戏也能逢战必赢。
一轮详谈达成协议后,“大神”发了一个付款二维码过来,因为知道母亲手机微信支付的密码,源仔“爽快地”支付了475元人民币给“大神”。谁知这只是骗子圈套的第一步。迟迟没等到游戏装备到账的源仔追问起了“大神”,可“大神”却以支付费用不够、双方等级差距太大等理由,要源仔再支付费用,才能让装备到账。
于是,心急的源仔分别向“大神”先后转了1900元、2850元、3888元、1088元、5500元、4412元;7次转账,共计转了20113元……随后,“大神”将源仔的微信与QQ都拉黑了。发现该情况后,源仔的妈妈马上报警求助,南海公安接到报警后,通过缜密侦查,抓获了嫌疑人黄某。
监管困难 “同伴文化”影响大
为了方便通讯联系,如今大部分家长都给孩子配备了智能手机,不过,有了手机之后,孩子沉迷手机网游成了家长更大的忧虑。
陈老师是北京市朝阳区某重点小学的教师,据她观察,小学生玩手机网游是普遍现象,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愈发严重,大部分孩子玩手机网游的频繁程度取决于家长的监督力度。
她表示,学校会通过广播、主题班会的形式讲述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常见的问题是家长工作忙碌,孩子无人看管或者由老人看管,导致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在北京市西城区某重点中学执教多年的赵老师也告诉记者,学校尝试过不少方法,希望能减少学生的“游戏瘾”,比如思想教育、奖励机制、寻求父母配合、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等,但都成效不佳。
对此,邓希泉认为,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老师的影响逐渐减弱,“同伴文化”的影响愈发显现。
他告诉记者:“‘同伴文化’会对青少年产生一拉一推两个力,同伴们喜欢什么会对个体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如果玩不到一块儿,就会被踢出小圈子,对个体造成心理压力。”
邓希泉表示,部分学校及家庭无法提供适当的时间、空间、场地丰富孩子的文娱活动,造成青少年课外生活内容单一,转而将时间和精力投入网络游戏。
多位家长表示,网游对未成年人的身心造成伤害,近视眼、学习成绩下降,给家长造成经济损失。希望国家尽快规范网游,可以给家长和孩子一个上网环境保障。
专家观点 网络平台应加强监管
沉溺网络游戏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影响其日常行为。陈老师表示:“市场上有的游戏没有明确的年龄适用建议和提示,孩子难免会接触到成人游戏中存在的不健康讯息。”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平认为,网游开发商开发游戏是一种商业行为,目的在于挣钱,往往忽略了社会责任。与此同时,部分家长未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觉得孩子没出去闹事儿就行。”
王二平建议,网络平台应加强监管,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避免“打开网络页面就弹出一些具有诱导性的游戏广告。”此外,家长应该和孩子共同参与一些益智类游戏,利用自身的判断力和自制力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节制。
显然,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游戏的监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及合力协作。
事实上,针对网络游戏“变相诱导消费”“用户权益保护不力”等问题,今年5月1日起,《文化部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实施,要求实行“网络游戏实名制”,提倡网络游戏经营单位设置未成年用户消费限额,限定未成年用户游戏时间,并采取技术措施屏蔽不适宜未成年用户的场景和功能等。
今年1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国家网信办起草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这是一部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
这份《条例(送审稿)》要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的时间和单日累计使用游戏的时间,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00至8∶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
然而,目前一些规定只是建议性质,且没有具体的约定,这给游戏企业留下可操作的空间。此外,因为违规成本较低,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一些游戏企业仍会“顶风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