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6/20170612f404bcf275c04850892c7df7a0dc9001.jpg
左为阿七独支玛。 (樊文军/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志飞 周玉林 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来到云南丽江宁蒗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6/12/039291.html

等待处理…

云南各级妇联立足文化传统,以民族特色编织促进精准扶贫

让“高原织女”的微笑更加幸福绚烂

2017/6/12

左为阿七独支玛。 (樊文军/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志飞 周玉林

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来到云南丽江宁蒗县永宁乡温泉村委会瓦拉别自然村采访,见到了“摩梭织女”阿七独支玛,她脸上的笑容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到幸福安详。“阿七独支玛”的意思是“放下包袱”,这也是她手工纺织品牌的名字。工作场地中,另外几个摩梭女子正围着织布机在织棉线披肩和羊毛围巾,上面有摩梭人传统的有象征意义的图案。

让摩梭手工纺织重放光彩

阿七独支玛身上穿的是自己织出来的服装,这是她生产销售的另一个方向:为当地人织衣饰,满足当地人的日用——传统手工传统花样,传达古老的本土精神。她的织品曾被媒体评价为“原始社会走来的绚烂的手的舞蹈”。阿七独支玛当过温泉村的村支书,她的心思不只在手工纺织上,她还建起了传统文化保护区展示室,从民居建筑到传统礼仪习俗……展示的是摩梭人的文化之源。

摩梭手工坊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浓缩了极其久远而且珍贵稀有的历史文化和传承,技术可以取代,文化无法复制。

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阿七独支玛卖了一条手工纺织围巾赚了27元,从此以后,她决定带领和自己一样的农村妇女一起做手工纺织。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她培训出来的农村妇女已超过800人,家家做手工服饰销售也成了这里的一大特色。

阿七独支玛的纺织品牌最火时,在丽江的束河古镇开过十几家分店,后来随着棉布及其他材质服饰的普及,该工艺受到很大冲击,许多妇女农闲时不再织布,作为摩梭文化重要载体的摩梭手工纺织濒临灭绝,只有年长的妇女才掌握其技巧。传统的摩梭纺织费时费力,但精美无比,当地政府从保护摩梭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向上级部门争取扶持资金,支持有技术的妇女到丽江办手工作坊,同时对附近村寨的年轻妇女进行培训,并在妇联的帮助下,于2006年成立了宁蒗县温泉摩梭传统手工纺织厂,主要从事摩梭传统手工纺织、制作手工围巾、披肩、服饰等,厂长就是阿七独支玛。

鉴于阿七独支玛在保护传统文化和带动山区妇女就业方面的突出贡献,2007年,她被评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丽江市民俗民间工艺继承人”,她的手工传统服饰被省市博物馆、日本福冈博物馆和著名服饰设计师马克收藏。她的手工披肩和围巾成为丽江的一大特色,深受国内外朋友的喜爱。 然而,大多做手工的山区贫困妇女,没有能力在丽江或者泸沽湖租店面销售,多是通过淘宝、店铺代卖等方式销售。因市场上机器织品的低价冲击,不少妇女失业了。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阿七独支玛把大学毕业的儿子阿七尼玛叫回来带领妇女们想办法自救。经过5年的努力,阿七尼玛克服重重困难,注册了商标,12个版权图案。阿七独支玛还用两年时间重新培训妇女,让她们学习将传统版权图案织进手工作品中,以提高手工作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还注册了宁蒗县(摩梭人)达巴文化传承中心,整理了20种摩梭传统手工文化,17项通过了文化馆的评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两项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项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余的全部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设立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室。

阿七独支玛从事手工纺织几十年,除了带动村里的妇女从事手工纺织外,还主动联系和培训了周围十几个村子的妇女,不仅不要报酬,还为她们提供简单的午餐,培训的对象还包括附近四川省村落的妇女,前后共计800多人。

摩梭传统手工的兴起,不仅解决了旅游产品的需求问题,还解决了因摩梭女人外出而影响摩梭母系大家庭的世袭问题,不少外出的女性陆续回到家乡学习纺织技术。

然而,面对机器流水线生产的冲击,阿七独支玛现在也面临着发展的难题,如今,销售越来越依赖于儿子的网店。她需要扩建编织生产场地,资金却捉襟见肘。

5月23日至31日,云南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农布央宗一行赴丽江、迪庆调研督导两地妇联改革工作推进情况。23日,农布央宗一行来到温泉村调研,向阿七独支玛介绍了目前妇联正在推动实施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和鼓励妇女创业“贷免扶补”等政策措施。阿七独支玛说,自己从来没有贷款过,有点不敢贷。妇联的工作人员又给她做了详细的讲解和介绍,为她分析具体情况、释疑解惑。阿七独支玛表示,会考虑这个“新事情”,妇联以前就帮助过她不少,现在又在帮她想新办法……阿七独支玛说起自己钟爱的织品时面带笑容,说起困难时也是微笑,如高原上的明媚晴空,也如记者一路采访中遇到的不少“高原织女”,面对自己的织女绣女新生活,她们心底的笑每每外溢。

推动形成妇女手工产业链

近年来,通过发挥纳西民族刺绣传统优势,促进移民社区和谐发展,在妇联的组织、推动之下,云南玉龙县九河乡九安村通过与白沙锦绣艺术研究院的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妇女”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形成了集培训、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妇女手工产业链,以提高妇女手工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该村妇女主任杨秀花也是绣师,她表示,用绣花针而不是笔,去撰写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一种文字——东巴象形文,让她感到幸福、骄傲。以前外出打工的不少妇女因刺绣的吸引回到了村里,农闲时或干活累了就学刺绣,边刺绣边照顾家里。有新绣娘说:“刺绣不仅帮我提高了收入,还让我找到了‘组织’,因为很多姐妹在一起,可以互相学习、交流。虽然学刺绣开始难,但我喜欢,因为它是一门手艺,也帮我找到了更好地学习和生活的信心。”随着技艺的不断提高,已有不少学员的作品登上了锦绣研究院的展览陈列厅,朝着“大家闺绣”迈进……

今年43岁的谭丽芬是丽江白沙锦绣艺术院的专职绣娘。她因为右肾肿瘤被切除,身体虚弱,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就来学习刺绣。刚来时,她连如何下针都不知道,一针一线全靠老师指导,第一次绣一幅简单的东巴画,绣了二十多天。现在她每月能绣一幅作品,有近两千元的收入。

能在家乡从事一份心灵手巧的工作,还可以陪伴孩子、照顾老人,与家人相伴,何乐而不为呢?编织、刺绣吸引着高原上的妇女返乡、居家就业创业,也是云南省各级妇联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的着力点与闪亮点。

近年来,云南省立足文化传统,以民族特色编织促扶贫、脱贫。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大力推动妇女手工业发展,以民族手工刺绣为依托,扶持一批妇女手工协会、妇女巧手脱贫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引领效应、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妇女手工骨干企业,发展一批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等特色手工产业,探索“公司+协会+基地+妇女”的产业发展模式,启动开展培育开发妇女手工艺产业,联合相关部门举办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暨“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评选活动,推动手工编织、刺绣等妇女手工艺产业发展,精心打造“七彩云绣、巧手脱贫”新模式,带动更多贫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目前,云南省已成立妇女手工艺协会45个,发展妇女手工制品企业4000多家,省妇联推荐的妇女手工刺绣品荣获“中国妇女手工制品博览会”民族特色手工艺品金奖。

织绣改变生活甚至是命运,更多高原女儿的微笑也将因此而更加幸福、绚烂,感染着更多走进彩云之南的人们。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改变贫穷的奋斗里,在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发展开发里。

上篇:穷山沟脱贫有了“国际范儿”
下篇:城市贫困妇女领到“两癌”救助金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