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许真学
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发起的“校地共建促教育 社会大爱暖留守”“六一”庆祝活动,得到了315名海内外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961个贫困留守儿童的暑期心愿,全部被爱心人士认领。活动共收到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赠的玩具、书本、保健眼贴等总价值360余万元的爱心物资。
昭化区属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重点区,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调查发现,这场活动之所以能得到这么多的支持,得益于其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关爱留守儿童模式,是昭化区关爱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
财政拨款 保证留守儿童吃上免费肉
昭化区山里的孩子,单从个子来看,要比大城市的同龄孩子小一两岁。2013年,为了让留守孩子长好身体,昭化区制定了“留守儿童肉食计划”并纳入了全区十大民生工程,该计划在国家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基础上,由区级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实施西部首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肉食计划”。
500万元对于昭化区来说,是个什么概念?一组数字就能说明:昭化区建区不久,总人口24万,在2013年制定留守儿童计划的前一年,全区财政收入刚过亿元。广元市副市长、昭化区委书记陈正永说:“在这样的财政状况下,将留守儿童‘肉食计划’纳入十大民生工程,是因为我们有责任让农村中小学生身强体壮。”
在柳桥乡小学,记者看到,校园里很安静,学生们正在上课。学校食堂里却很“热闹”:案桌上摆着多种新鲜蔬菜,盆中放着新鲜猪肉,师傅们忙着给学生准备午餐。记者了解到,学校里的孩子近八成是留守儿童,每周二周四,学生们都能享受到免费肉食。
为了让孩子们吃到足量安全的免费肉,昭化区还召集教育、卫生、畜牧食品等部门组成专家组,充分评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体成长对营养成分的需求情况,制定了春、夏、秋、冬四类8套食谱,并下发至全区46所中小学。
除了“肉食计划”,2015年昭化区还投入财政资金200万元实施了“万件学生桌椅、床改善计划”,全区37所中小学购置了新的课桌、座椅、讲桌、双层学生床。2016年,又投入资金915万元实施“热水澡计划”,为全区农村中小学建设学生浴室,让孩子们每周都能洗上热水澡。
多位一体 建设管护留守儿童网络
2013年和2015年,昭化区政府办公室先后印发了《广元市昭化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 促进健康成长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实施意见》,要求昭化区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联动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昭化区按照“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原则,建立了“区、乡镇、村(社区)、学校、家庭”等“多位一体”的管护网络,并为全区7400名贫困儿童建立了工作台账并纳入网格化监管。
作为“多位一体”管护网主阵地的学校,从建档到家访,时刻掌握着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昭化区教委在全区学校实行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管理、结对帮扶、家校联系等多项制度,确保对在校留守儿童监护到位。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各学校建立起了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与留守儿童建立固定的联系,为每个留守儿童安排帮扶教师,对一些需重点帮扶的留守儿童,建立了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联系帮扶制度。全区常态化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由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实时掌握他们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以及心理的变化情况,增强关爱帮扶的实效性。
对存在监护缺失缺位的留守儿童,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学校还进行一对一精准帮扶政策。各学校还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方式,建立起了家校联系制度,促进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相互沟通,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在村和社区,双线联系帮扶制度也建立起来,明确区、乡政府,村 “两委”和教育系统的双线包保责任,在学校至少有一名教师联系帮扶,在家至少有一名乡、村、社区干部联系帮扶留守儿童。
学校和村(社区)还建立了动态排查报告制度,对存在风险隐患的留守儿童,校长不能解决的问题逐级向乡镇街道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多方协作,尽快排除留守儿童的风险隐患。在区教育局还设立了区、乡、村三级留守儿童关爱救助热线,及时受理公众报告信息。乡、村、学校还建立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留守儿童存在的风险隐患得到及时妥善处置。区、乡镇、村(社区)、学校、家庭“多位一体”的管护网络的建设,有效保障了留守儿童安全成长。
争取项目支持 帮扶困难儿童
昭化区属农业县区,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即使父母外出务工,但因为种种情况,昭化还有着一大批困难留守儿童。为此,昭化区争取项目支持和社会帮扶,对困难留守儿童采取重点帮扶措施。
记者从昭化区妇联提供的一份材料中看到,仅2013~2014年的两年间,昭化区政府妇儿工委办、区妇联广泛争取社会爱心捐款32万元,争取物资折合人民币260万元,改善6所边远学校教学环境。五年里,昭化区慰问留守儿童资金超100万元,争取100余名爱心人士为120余名留守特困儿童爱心捐赠80万元;争取到贝因美奶粉、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210万元,解决了2200名特困儿童的营养问题……
昭化区太公镇朱真村二组的小晨在元坝中学读高二,6个月时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他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家里十分贫困。昭化区妇联了解到小晨的情况后,及时联系了爱心人士刘琴结对帮扶小晨,为他提供每学期2000元的生活费帮助。
与小晨同村的小莉和晓晓两姐妹因为父母相继离世成了困难儿童,昭化区妇联及时为两人办理了孤儿手续,并发动爱心人士捐款4万余元解决两姐妹的生活和学习费用问题。
“我们不仅仅把目光放在了留守儿童是否吃得起饭,是否上得起学的问题上,我们还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快乐成长。”昭化区妇联主席梁冬云说。为此,昭化区妇联争取到四川省妇联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建设项目资金5万元,联合区教育局、区委党校建立了一支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服务工作者队伍,并在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特别是重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时还争取了省妇联妇女儿童维权示范点建设项目资金5万元,在昭化镇城关村、天雄村建设2个留守妇女儿童维权示范点。
父母被劝回乡 留守儿童逐年减少
在关爱留守儿童的同时,全区还深入开展劝返工作,由各乡镇街道与留守儿童的家长通过电话联系、短信沟通,或是向外出务工人员发出一封动员回家的信等措施,向留守儿童家长介绍家乡发展情况,动员他们返乡就业。对于父母双方不能同时回乡的,劝导尽量一方留在家中,或带着孩子同行共同生活。记者了解到,昭化区人社局还强化了就业指导和服务优化,积极提供就业机会和信息,帮助返乡的留守儿童父母创业就业。同时,以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父母回家乡务工,陪伴孩子成长。
在督促留守儿童父母履行监护职责方面,昭化区相关部门讲“情”又讲“法”。利用新年、法制宣传日和暑期安全教育等机会,加强对父母监护职责的普法宣传;对父母拒不履行监护职责的,由村(居)委会、民政、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和团体依法向司法部门申请严肃追究法律责任;公安机关则依法从严、从重、从快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记者从昭化区妇联的一份材料中看到,2015年昭化区农村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1.7万人,占儿童人数的56%。梁冬云说,到今年,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已下降到0.9万人,占儿童人数的53%。
各项留守儿童关爱措施同步开展,使昭化区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这些孩子也得到更多温暖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