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6/20170607e81261f4f9b0470bbef7223aa2938ee7.jpg
王树琴正在田间干活。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姜军旗 初见王树琴,她正和村民在田间铺设滴灌设备。个头不高,脸庞黝黑。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6/07/039145.html

等待处理…

下野窝村里致富带头“夫妻档”

2017/6/7

王树琴正在田间干活。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姜军旗

初见王树琴,她正和村民在田间铺设滴灌设备。个头不高,脸庞黝黑。

“全长15里的采摘迷宫,三年挂果,到时候欢迎你来。”王树琴所说的“迷宫”是她最新设计的农业观光游项目,“这里种的是覆盆子,又叫树莓,既是水果,又可当药,栽下后三年就有收益,1亩收入5000多元。”

王树琴是山西灵丘县下野窝村的党支部书记。下野窝村地处灵丘县山川交接地带,这个有176户700多人的小山村,目前仍有42户贫困户。村里人均耕地虽多,但土壤沙质,肥力不够,种植传统农作物广种薄收。“很多人家几十亩地,一年收入少得可怜。遇上灾年,连本都收不回来”。不过,这里的土壤尤其适合种西瓜,村民一直以来就有种西瓜的传统。由于日照充足,西瓜不仅产量高,而且沙甜多汁、皮薄籽少、沾刀就裂。但种西瓜投入劳力较大,加之近年受外地廉价西瓜冲击,下野窝村西瓜种植面积一直在缩小。

2011年,在外打工多年,已小有成就的王树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回村竞选村委会主任。“下野窝的西瓜远近闻名,水和土壤都没有污染,现在城里人都希望吃到绿色健康食品。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想试一试。”

那一年,33岁的王树琴竞选之旅异常顺利,高票当选。她也成了灵丘县为数不多的女村干部。“大伙儿觉得她在外边见过世面,能带领大家致富。”

村民习惯称王树琴为“小琴”。刚刚当选的小琴首先谋划的是为下野窝西瓜“创牌子”。“种西瓜,收益远比种玉米、豆子高,下野窝的西瓜就是一个品牌,要引领村民致富,必须打响这个品牌。”

“村民种西瓜的技术没问题,但品种需要改良,种植用肥也需要改进。”于是,王树琴带上几位村民代表到北京农科院考察,最终带回了金太阳、黑美人、蜜小宝等七八个新优质品种,并说服种植户不用化肥只用农家肥。

为了打消农户的顾虑,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王树琴动员瓜农成立“老旺西瓜合作社”,并注册了西瓜商标“老旺”。 “老旺卖瓜,可不是自卖自夸!”由于完全施用农家肥,老旺西瓜市场认可度出奇的好。“外地西瓜卖五六毛钱,我们老旺西瓜一直是一元钱,没降过价,而且市场非常好。”王树琴谈起当初的决定很是得意。

不过,王树琴的目标远不止如此。2012年,她提出了举办“西瓜采摘节”。“老旺西瓜虽然销路不错,但还不够‘旺’,办采摘节,不仅可以提高老旺西瓜的知名度,还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但首届西瓜采摘节的举办,并不如王树琴想象得那么顺利。“不少种植户反对,认为花费太大,得不偿失。”在村民代表会上,王树琴坚持举办西瓜采摘节,“花费我来出!”

“那年,我1亩地光西瓜就收入4000多元,还不说套种的萝卜。采摘节帮了我的大忙。原本家里劳力不够,眼看着西瓜熟了卖不出去,采摘节后,我开着三轮车出去卖瓜,一说是下野窝老旺西瓜,不到半天工夫一车西瓜就被抢完了。现在,村里的西瓜都是订单式采购了。”曾反对举办采摘节的村民郑银佳,因为采摘节的举办再也不用开着三轮车到处叫卖了。

2015年,老旺西瓜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老旺西瓜合作社也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也从最初的5户发展到现在的123户,带动村民年增收120万元,户均增收近万元。全村西瓜种植面积也从2011年的不到100亩,发展到如今的600多亩。

2015年,灵丘县成立了瓜果蔬菜技术协会,王树琴当选为会长。“现在老旺西瓜已经进入北京市场,市场认可度相当好。另外,从去年开始合作社的种植品种也实现了多元化。”

2016年,王树琴出任下野窝村党支部书记。在王树琴的努力下,村里与投资商签订了三年的土地流转合同,合作建设200亩的中药材虎杖种植基地。2017年年初,王树琴规划种下了180亩的树莓采摘园。

邻近的大同县黄花种植收益不错,王树琴两次带领村民代表前往考察。“黄花种植亩产上万元,这里和大同县气候、土壤条件都差不多,去年试种了30亩,今年扩大到了250亩。”

下野窝村的成功成了邻村学习的榜样。为了带动周边村民致富,王树琴不仅常年为邻村40多个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还提出为愿意试种老旺西瓜的邻村村民免费提供种苗,统一培训,统一销售。

“前段时间,她又为村里引进了箱包加工厂,村里的妇女干完农活或者是农闲的时候,就到箱包厂干活,打工不出村,挣钱、种田两不误。”

在下野窝村采访时,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发现,田里的农活大多是女人在干。“村里的男人呢?”“村里的男人都跟着小琴的老公外出打工去了。”村民告诉记者,王树琴的老公郑春卫是村里最早外出务工的“泥瓦匠”,现在已经是外出务工的领头人。记者采访时,他正带着村民在大同市一处高档写字楼干活。

泥瓦活是下野窝一带村民的传统,经过前几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北京、太原、大同等地高端建筑装修市场。这个只有700人的小村,在外干泥瓦活的村民就有100多人。每年农忙的时候就回村干活,农闲时就组队外出务工。因为有固定的务工渠道,就业相对稳定,收入普遍较高,每年大约干半年多,人均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上篇:专业心理服务为家庭“疗伤”
下篇:吴协恩家庭:治小家与治大家一脉相承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