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梧山村和月埔村交界处,两村村民共同举办仪式,解除了“互不通婚”的旧俗。
在闽南地区,不少村庄仍保留着延续上百年的婚禁旧俗。据民史专家的考证,婚禁多起缘于清朝中期至末期,因村级管理薄弱,多山少田,争抢土地,家族常起争端,很多村庄立誓不与对方通婚。
月埔村和梧山村顺应民意破除百年禁婚旧约后,周边的几个村庄也希望可以效仿这种做法,不再让这么荒唐的旧俗,阻碍年轻人的婚姻自由——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吴军华
■ 吕田田
“百年恩怨今日解,两村婚姻自此通。”今年5月1日上午,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美林街道梧山村与玉叶村月亮埔自然村(以下简称月埔村)的交界处,一场解除禁婚的仪式,在数百名村民的共同见证下,破除了两个村庄三百年来互不通婚的旧约。自此,两村的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互通婚嫁。
月埔村和梧山村地处福建省闽南地区,是两个相邻的村子。站在梧山村的村道上,一眼望去就能看到月埔村,从梧山村到月埔村,不过几分钟的路程。然而,百年来,两个村子之间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两村村民不能彼此通婚。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两个相邻的村子结下如此深的仇怨呢?
灌溉水源纠纷引发两村禁婚
“我们两个村,应该有两三百年没有结过姻亲了。”村里的老人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月埔村和梧山村之间仅隔一片田野,田野上一条曲曲折折的深水沟将田地分隔成两边。“当时,灌溉是农桑大事,我们两个村共用一条水渠。月埔村处于水渠的上游,一旦村民将水渠截住,就会断了梧山村的农田灌溉的水源。水源分配不均,就引发了争吵。”月埔村村委会前主任傅梓芳说,刚开始是几户人家争吵,后来就发展演变成整个村甚至是一个姓氏的人的争吵。
“听村里老一辈的人说,当时每家每户都拿着锄头之类的工具对阵,吵得很凶。”据傅梓芳介绍,那个年代,村里的人结婚都是靠媒人说媒介绍对象,因为此事,没有媒人再敢给两个村的人互相介绍对象,两个村也就没有通婚,加之祖辈不断告诫后代不能与邻村人来往。渐渐地,这就演变成了一个不成文规定——两村村民互不通婚。
百年来,两个村彻底断了通婚交往。几十年前,为合理分配水源,两村达成协议,早上,水渠由月埔村使用,晚上则由梧山村使用。直到20世纪六十年代,生产队格局形成,两村不再为水渠使用问题争斗,但两村关系还是没能修复。
此外,梧山村老人会会长王跷鼻向记者透露,1967年,梧山村和月埔村还曾发生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械斗。“当时,梧山村祖墓是安置在月埔村的地界,墓地重修时,因为土地纠纷,再次引发两村矛盾。”王跷鼻回忆道:“全村男女老少都出动了,有人拿鸟枪,有人用土炮,甚至有人叫来了同姓的宗亲,集结在两村交界处前后对阵了两三天。”
“两村人隔着二三十米宽的坑沟对阵,但没有真正打起来,土炮、鸟枪都是朝天开的。”王跷鼻说,后来是政府出面解决才结束了对阵,第二年,政府还组织两村主要干部和村民代表开了联谊会,调解两村矛盾。
既合作办厂又共修防洪堤
“我们两村相邻,年轻人相互接触的机会很多,村里的青年人又都同在东溪中学上学,成为同学朋友,渐渐来往就多了。”傅梓芳说,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社会不断进步,两个村子的关系也在逐步修复,除了互不通婚外,村民之间的往来、学生同校、生意来往等都相处得很好。
改革开放后,月埔村所在玉叶村里陆续开办起了鞋厂。直至2000年,全村约有大小鞋厂60多家,加上配套生产厂家多达110多家。村里的外来人口逐渐增多,约达1.5万人,比本村人口还多。“这些鞋厂陆续覆盖到我们梧山村,不少人在我们村租用厂房,也有不少梧山村民到月埔村的厂里去打工。到后来,我们两村人就开始合作办厂。”梧山村书记王鸿东说。
近几十年来,两村各自发展,也再也没起过纠纷。而让两个村庄关系迅速升温的是防洪堤的两次拓修。在两个村庄之间有一条长达1100多米的防洪堤,兴建于1958年。这条防洪堤是两村用于阻止溪水倒灌,防止农田、房屋被淹的关键防线,也是梧山村通往外界的必经道路,如今更成为两村交情的见证。
“原来的防洪堤是一条窄小的土路,最宽处仅4米左右,高2米多。”王跷鼻说,路面坑坑洼洼,颠簸不平,一下雨更是泥泞不堪、寸步难行。于是,就有人提议拓修防洪堤。
2001年,梧山村村民自发筹集了20多万元,准备拓宽、加高防洪堤,将其硬化成水泥路面,方便出行,但防洪堤有400多米在月埔村地界上,想要拓宽防洪堤就需征得月埔村村民的同意。
“修路得到了月埔村村民的大力支持,当时他们说‘水让你们随意用,电让你们随意牵’。”王跷鼻说,防洪堤的拓宽占用到了两村村民的田地和果树园,但没有一户人家有意见,没有人抱怨,也没人提赔偿之类的问题,更没人因以前的恩怨而反对修建。
第二年,防洪堤硬化完工,宽度达到七八米,村民出行变得更加方便。2014年,梧山村村民再一次筹集80多万元资金,对防洪堤进行二次巩固拓宽加高。2015年,防洪堤硬化加高至10多米,宽度达10多米。
“我们出钱拓修整段防洪堤,月埔村村民无偿捐出涉及的田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是为了两个村更好的发展。”王鸿东说。
“暗婚”成就幸福四口之家
虽然两村关系逐渐修好,但是“互不通婚”的旧约还是没人敢破。直至2013年,梧山村小伙王兵与月埔村姑娘傅瑶结了婚,这才打破了这百年来的陈规。
原来,王兵和傅瑶两人是中学同学,就读于南安东溪中学。上学时,两人就互生好感,但碍于学业和两村的情况没表明关系。初中毕业后,傅瑶继续学业,王兵外出做生意,经过几年相处,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
“当时,我外出经商,我们之间也就是打打电话、发发短信,很少见面,只有年末回家时才会见面,两边的父母也就没注意到。”王兵说,就这样交往了七八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两人才将对方介绍给父母。
一开始,因着两个村庄“互不通婚”的旧俗,双方父母都极力反对。“我们俩都很坚持,没有因此屈服,亲戚朋友也帮忙劝,后来我爸妈才同意接受的。”王兵坦言,尽管双方父母都应允了,但他们却不敢像其他人那样“明媒正娶”,成婚当天既不敢放鞭炮也不敢办迎娶典礼,就在南安找了家酒店办了几桌宴席,简单宴请了两家亲戚。
按当地人的话来说,这叫“暗婚”。傅梓芳向记者透露,根据闽南地区的婚嫁习俗,婚礼当天,一般都是酒席上宾客满座,鞭炮声隆隆作响,场面是相当热闹的。女方需要有伴娘、亲戚作陪,在家中等候男方前去迎亲。但是,碍于两村之间“互不通婚”的旧约,傅瑶没能在家中等待王兵前去迎亲,出嫁地点由家里变成了南安的一家酒店里,然后由王兵迎娶回家中。
至此,王兵和傅瑶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们的结合,就此打破了梧山村和月埔村的“互不婚嫁”的旧约。如今,小傅已经生了两个儿子,他们成了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
举行破除禁婚旧约仪式
今年3月,傅梓芳和两村的几个朋友吃饭聊天时,提到了王兵与傅瑶这对夫妻,如今生活幸福美满,遂感慨这么荒唐的禁婚旧约是该废除了。
那场饭局结束后的几个晚上,傅梓芳开始在村子中询问村民的意见,“村里老人说,‘50多年来两个村子没再发生过冲突。’这样的商议,村里没有人反对,大家几乎都是赞成的。”
“时代在进步,我们也不能固守这种封建思想,破坏了美好的姻缘,该还给年轻人一个自由婚恋的空间了。”王鸿东告诉记者,此事一提,村里人纷纷响应,表示赞同。
按照当地风俗,两村各派村民代表一同前去关帝庙请香问佛,抽签问吉,求得了一支“上上签”,征得神明同意,彻底解开了“禁婚”的心结,挑选了一个良辰吉日,于5月1日在两村交界的梧山防堤路上,由两村中有威望的老人共同主持,正式办了一个仪式,解除“互不通婚”的旧俗,并挂出“解恩怨通婚嫁是两村人民的共同心愿”的条幅。
据了解,在闽南地区,不少村庄仍保留着延续上百年的婚禁旧俗。据民史专家的考证,婚禁多起缘于清朝中期至末期,因村级管理薄弱,多山少田,争抢土地,家族常起争端,很多村庄立誓不与对方通婚。
“我们周边也有几个村是互不通婚的,了解到我们两个村破除‘互不通婚’的旧约后,也都纷纷打电话来询问。”王鸿东告诉记者,周边的几个村庄也希望可以效仿这种做法,不再让这么荒唐的旧俗,阻碍年轻人的婚姻自由。